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数据 > 数据解读

四川省统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曾俊林就新中国成立75周年以来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答记者问

日期:2024-09-25 02:20 来源:科研所
【字体:

2024年9月25日,四川省第十五届中国统计开放日在蓉成功举行,本届开放日以“数览发展  向新而行”为主题。活动现场,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数说四川75年”主题新闻发布会,省统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曾俊林就新中国成立75周年以来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作了介绍,并回答记者提问。

经济日报记者: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数说四川75年”,您刚才用大量的数据进行了介绍。如果请您用一个词进一步提炼总结,您会怎么选?又是为什么?

答:谢谢您的提问。在中国统计开放日活动现场,发布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数据,就是用统计数据来展示9000多万巴蜀儿女、努力拼搏取得的成绩。刚才发布的大量数据,凝聚成一个词,那就是“变化”,如果非要在前面加个定语,那一定是“翻天覆地”。翻天覆地的变化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五个方面。

总量更大了。2023年全省GDP达到60132.9亿元,是1952年的2443倍,每天创造的增加值约165亿元,相当于1952年全年的6.7倍。1952年全省人均GDP仅有53元,2023年达到71835元,是1952年的1355倍,突破1万美元大关。1952年四川经济总量只占全国的3.6%,2023年已经提高到4.8%。全国每100吨粮食中就有5吨来自四川、每100台微型计算机中就有16台产自四川、每100立方米天然气中就有26立方米来自四川、每100度水电中就有28度来自四川。

结构更好了。75年来,四川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强化,工业持续较快发展,服务业迅速发展壮大。三次产业结构从1952年的59.2:14.9:25.9,调整为2023年的10.1:35.4:54.5,第一产业比重下降49.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2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28.6个百分点,实现了从以农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工业和服务业并重的双轮驱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新型工业化深入推进,服务业逐步擎起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发展的“含智量”“含金量”“含绿量”持续提升,2023年全省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达15.6%,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3.1%;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8.1%。

速度更稳了。全省GDP破百亿用时21年,破千亿用时18年,破万亿用时16年,从1万亿到2万亿、2万亿到3万亿,分别用时4年,从3万亿到4万亿、4万亿到5万亿,分别用时3年,从5万亿至6万亿,用时2年。突破越来越多,台阶越来越高,用时越来越短。1953—2023年四川经济年均增长8.0%、高于全国0.1个百分点。分阶段看,改革开放前,年均增长5.2%;80年代年均增长8.4%,10年间有7年低于全国;90年代年均增长10.5%,10年间有5年低于全国。从2000年开始增速连续20年高于全国。2020年至今,四川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牢牢稳住经济基本盘,年均增长5.2%、高于全国0.5个百分点。不论是总体看还是分阶段看,四川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韧性都在增强。

质效更优了。地方财力更加雄厚,2023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5529.1亿元,是1978年的148.2倍,占全国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由1978年的3.9%提高到4.7%。居民收入持续增加,2023年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1978年的133.8倍、170.8倍,年均增速均高于同期GDP增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从1978年的2.9缩小到2023年的2.3。2023年四川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4506.1亿元,是1957年的1802倍。

信心更强了。75年来,四川经历了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洗礼,克服了内陆省份改革转型的阵痛,应对了金融危机等外部冲击。一路走来一路歌。75年取得辉煌成就,为抵御各种不确定、不稳定性因素,实现经济更高质量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物质基础。新征程上,我们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国家战略,有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战略机遇,有900多万户市场主体的活力释放,有9000多万巴蜀儿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四川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更牢了,底气更足了,信心更强了。

数据不语 ,却见证了75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书写了75年来令人瞩目的成就,谢谢。

四川新闻网记者:刚才您介绍了很多宏观数据,展示了75年来取得的成就,想请问下,能否结合相关数据,介绍下75年来,微观的具体的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变化?

答:谢谢您的提问。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75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过是弹指一挥间,对于一个人而言或许就是漫长一生,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个体也见证了75年的沧桑巨变。75年前,我们为“吃不饱”发愁,现在我们为“吃什么”发愁;75年前,商品要凭票供应,现在商品线上线下触手可及。75年前,四川高速公路为0,现在突破10000公里。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数据不会说话,却道尽了75年来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数据既能展现75年的巨大成就,也能测出75年来的幸福成色和发展底色。与人民生活相关的领域有很多,这里我主要介绍以下五个方面的变化。

生活品质方面,全省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59.2%、73.6%分别降到2023的32.8%、34.1%,这是什么意思呢?居民食品支出占比大幅下降,1978年城乡居民消费100块里面有60或者70会用于食品支出,而现在降到了30左右,这表明,居民消费从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消费特征从大众化转向个性化、多样化和品质化。比如,家用汽车已走进千家万户,2023年末全省每百户城乡居民家用汽车拥有量分别为49.0辆、28.9辆,比2015年分别提升25.2辆、20.3辆。互联网普及率迅速提高,2023年宽带接入用户突破3700万户。这样的数据还很多,都反映出生活日益变得更快捷,更高效、更方便、更多样、更有品质。

文化体育方面,公共文化设施加快建设,阅读更方便了,全省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站分别是1952年的52.3倍、272倍、27.8倍。运动休闲的场所更多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四川仅有体育场地469个;2023年底,全省共有体育场地30.6万个,体育场地总面积2.1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5平方米、绿道建设累计超过1.1万公里。

医疗卫生方面,医疗卫生财政支出成倍增长,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2023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卫生健康支出1231.9亿元,是1994年的95.7倍。2023年全省拥有医疗卫生机构7.5万个;卫生机构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分别是1978年5.1和4.7倍。居民健康水平稳步提升,我省平均预期寿命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5岁提高到2020年的77.8岁。

教育方面,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加,教育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办学条件不断改善。2023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支出1949.2亿元、是1978年的256.1倍。2023年全省拥有各级各类学校2.2万所,普通高校在校生从1952年的不足万人增加到216.4万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2020年的10.27年。1964年每10万人中大学及以上人口仅有284人,2020年大幅提升到13267人。

社会保障方面,加快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惠及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制度从无到有,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2023年全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职工人数是1995年的8.1倍;参加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人数分别是1995年的3.3倍、8.1倍和12.2倍。

让我们感受最深的是,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们解决了延续千年的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全省1150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我也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省统计局从2015年开始对口帮扶阿坝州马尔康市的丹波村,我们亲眼见证了10年间丹波村的巨大变化。之前缺水缺电缺产业缺硬化路,现在户户通了水泥路,家家有了自来水,还发展起了高山种植、养殖等产业,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7000元提高至现在的16000多元。村民的衣食住行用、医疗、教育,方方面面都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巨大提升。

这样的故事并不只在丹波村存在,四川48.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这样的变化还有很多。正是因为无数个体的努力才有了全省75年来的亮眼成就,而75年的巨大成就也会不断惠及我们千家万户。谢谢。

封面新闻记者:我想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一是过去75年我省科技创新方面取得哪些成就?二是75年来不同地区间发展有什么特点?再就是对外开放、绿色低碳等方面,有什么亮点?

答:谢谢您的提问。您关注的问题有创新、开放、绿色,还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等方面,这些问题总体而言指向都很明确——就是高质量发展。事实上,75年的发展历程,也是从解决“有没有”转向解决“好不好”的历程,更是由注重速度转向注重质量和效益的历程,在高质量发展的各方面四川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创新发展方面,研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22年全省研发经费是1996年的46.4倍。创新主体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达1.69万家,创新成果转化深入推进,2023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与GDP之比提高至3.2%;一批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产业化取得突破。

协调发展方面,区域发展更趋协调,1978年全省经济总量上10亿元的市仅有6个,2023年经济总量上千亿元的有18个,而且经济副中心培育成效显著。县域均衡发展态势也很明显,2023年经济总量超200亿元县域达99个、占全省县域总数的54.1%,39个欠发达县域经济增速持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绿色发展方面,近两年全省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15%,增速高于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个百分点以上,晶硅光伏、动力电池等产业加快发展,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撑。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超过37%,能源消费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以煤炭为主,持续向清洁化转变。

开放发展方面,四川大踏步从内陆腹地走向开放前沿,开放型经济水平显著提升。2023年,按美元计算,全省货物进出口额是1978年的3346.8倍,年均增长19.8%;外商直接投资总额245.2亿元,稳居中西部第1位;存量外资企业达5390家、居中西部第1位,在川落户世界500强达381家。

共享发展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均跑赢同期GDP增速,62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持续增加民生投入,加快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社会事业发展,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在发展中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新时代的硬道理。下阶段,必须坚持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谢谢。

中新社记者:四川有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您刚才主要介绍了全省的情况,能否结合数据介绍区域发展方面的成就和变化。

答:谢谢您的提问。四川地域辽阔、资源要素和经济发展条件存在差异。75年来,四川坚持把“协调”二字贯穿始终,破解发展不平衡难题,加快推动国家战略在四川落地见效,大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间相互促进,竞相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几组数据看一看区域发展方面的成就和变化。

第一个是“8万亿”。从2020年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来,成渝双圈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2020年成渝双圈经济总量为6.6万亿元,2023年突破8万亿元,达到81986.7亿元,占全国、西部地区的比重分别提升至6.5%、30.4%。2020—2023年年均增长5.4%、高于全国0.7个百分点,引领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增强。10个毗邻地区合作平台建设成效初显,开展交通、民政、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便捷生活行动,成渝城际高铁动车日均开行超100对,实现一小时通达生活圈。

第二个是“9、8、7倍”。下好五区共兴“一盘棋”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近年来,五大经济区各有优势、各具特色、各展所长,跑出协同联动、昂扬向上的加速度。成都平原经济区引领作用突出,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2023年经济总量均是2005年的9倍。川东北经济区振兴发展势头良好,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绿色发展特色鲜明,经济总量均是2005年的8倍。攀西经济区转型发展成效明显,经济总量是2005年的7倍。

第三个是“18个”。1978年,全省经济总量上10亿元的仅有6个市。千亿、万亿市(州)从无到有,成都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2023年有18个市(州)跨进千亿俱乐部,9个市(州)经济总量超过2000亿元。市(州)经济竞相发展,“头雁引领”“群雁齐飞”的发展新格局正在加速。

第四个是“128个”。2000年,全省经济总量上百亿的县(市、区)仅有5个,2023年增至128个,其中超过500亿元的33个,超过1000亿元的11个。强县引领、竞相争先、协同共进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正在加快形成,县域经济结构正向“橄榄型”加速演进。

第五个是“59.49%”。四川以县域为切入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2023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9.49%,比2000年提高32.79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经过75年的发展,四川区域发展格局更趋协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引领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五大片区共兴发展、市(州)经济竞相发展、城乡深度融合发展、强县强镇大力培育,区域发展新格局正在加快形成。谢谢。

四川工人日报记者:发言人您好,我是四川工人日报的记者。我从2014年开始就负责跑口统计,到现在有10年了。这十年也见证了统计很多改革和变化,75年来想必更大,能否简要介绍下。另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很多改革举措也涉及到统计,对此我们有怎样的打算,以更好服务发展?

答:首先要谢谢您的问题,给我们一个专属时间,来宣传统计工作。也谢谢在座部门、科研院所以及媒体记者朋友们,长期以来对统计工作的关心关注和支持理解。

统计是经济社会管理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75年来,为了更好发挥统计的信息、咨询、监督职能,统计的管理体制、制度方法、生产方式、法治建设,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说制度方法,目前我们已形成了周期性的普查制度,以及40余项涵盖各方面的常规统计调查制度。比如数据生产方式,八九十年代的时候还是人工填表、层层上报、人工汇总的“人传人”的方式,现在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可以“一键报送”。再比如统计法治,最近大家肯定有关注,《统计法》进行了修改,这是1983年颁布以来的第三次修改,此次修改对统计监督等统计基本职能予以了充实,对统计基本制度予以了补充完善,对统计造假等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予以了强化,将更加有力提升政府统计的生产能力、数据质量和服务水平。变化远不止这些,这些变化也表明,75年来,为了更好地反映发展、研究发展、服务发展,统计一直在向新而行,就像今天的活动主题一样。

关于下一步的打算,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300多项改革举措,多项涉及统计工作和统计领域。我们将认真学习领会,牢牢守住数据质量生命线,加快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统计指标核算体系,探索构建新质生产力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不断完善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工作,强化重点领域、重点地区、重点产业统计监测,在推广经营主体活动发生地统计改革方面提出四川统计方案,在国有经济增加值、服务业、碳排放统计核算等改革领域贡献四川统计力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