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分析 > 全省分析

“十强县”在四川县域经济中领先地位突出

日期:2013-08-20 18:39 来源:
【字体:
  

四川省统计局

  县域经济是全省经济发展的底部基础,经济强县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是四川夯实底部经济基础、助推多点多极发展的中坚力量。从2012年全省“十强县” 1发展情况看,经济实力强、发展速度快、人均水平高、质量效益优,在全省县域经济中的领先作用突出,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增强。

  “十强县”排位情况及分布

  2012年评出的“十强县”,依次是双流县、龙泉驿区、涪城区、新都区、温江区、翠屏区、旌阳区、郫县、青白江区和新津县。“十强县”区位优势突出,经济集中程度较高,排位及分布相对稳定。

  一是“首位”优势突出。从经济区位看,近年来“十强县”分布相对稳定和集中,除宜宾市翠屏区属于川南经济区外,其余九个县均位于我省经济最活跃的成都经济区,尤其是成都市“首位”优势突出,占据了“十强”席位中的7席。从地形地貌看, “十强县”主要集中在平原地区,2012年“十强县”有8个平原县,即双流县、涪城区、新都区、温江区、旌阳区、郫县、青白江区、新津县,2个丘陵县,即龙泉驿区和翠屏区。

  二是经济集中度高。“十强县”常住人口多于户籍人口,2012年常住人口为707.4万人,户籍人口620.9万人,常住人口比户籍人口多近80万人。地均GDP水平较高,2012年“十强县”地区生产总值为4142.6亿元,地均GDP0.7亿元/平方公里,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4.4倍,是县域(按照全省农业人口超过30%173个县(市、区)的统计口径计算,下同)平均水平的17倍。

  三是稳定之中略有变化。近年来,“十强县”排位基本稳定,双流县多年稳居全省“十强县”之首、在全国“百强县”的排位稳中有升。同时,2011年居“十强县”末席的什邡市受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任务顺利完成等多重因素影响,投资总量下降、税收收入下滑、财政收入增速大幅回落,经济增速减缓,综合评价位次略有滑落,新津县位次比2011年提升1位,进入“十强县”。

  “十强县”领先全省县域经济发展

  作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十强县”经济发展具有“规模大、结构优、人均水平高、质量效益好”的突出特点。

  一是经济规模大。2012年,“十强县” GDP平均规模为414.3亿元,是173个县(市、区)县均GDP116.6亿元)的3.6倍,超过雅安、巴中、阿坝、甘孜四个市(州)2012GDP水平。其中,双流县GDP679.1亿元,比广元市(468.7亿元)还多210.4亿元,接近于遂宁市(682.4亿元)的经济规模。

  2012年“十强县”GDP平均规模与县域对比

  

    域

  GDP平均规模(亿元)

  “十强县”

  414.3

  173个县

  116.6

  22个平原县

  243.2

  67个丘陵县

  161.5

  33个山区县

   75.9

  51个民族县

   31.0

  二是经济结构优。2012年,“十强县”三次产业结构为5.1:63.9:31.0,与县域15.9:56.7:27.4的平均水平相比,非农产业比重高的特点突出。“十强县”中经济结构各有侧重,其中双流县依托航空港等优势,第三产业增加值达287.4亿元,居全省县域之首,占全省县域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5.2%;龙泉驿区在汽车制造业等产业持续快速增长的带动下,工业经济发展突出,工业增加值居全省县域首位,工业化率达72.4%,比县域平均水平高22.5个百分点。

  三是人均水平高。2012年,“十强县”人均GDP58754元,是县域平均水平(25226元)的2.3倍,其中最高的龙泉驿区人均GDP突破8万元,达81293元。“十强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362元,是县域平均水平(20112元)的1.3倍,其中最高的温江区为28724元。“十强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1499元,是县域平均水平(7560元)的1.5倍,除翠屏区外,其余9个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均超过万元,其中最高的温江区为13628元。

  四是质量效益好。2012年,“十强县”县均财政总收入达26.1亿元,比县域平均水平高8.5亿元,翠屏区、双流县、龙泉驿区、涪城区、新都区5个县(区)财政总收入过百亿元,其中最高的翠屏区为182.1亿元。“十强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达1048.2亿元,占县域利税比重达29.1%,龙泉驿、翠屏、双流、涪城4个县(区)利税总额超过百亿元,其中最高的龙泉驿区达349.3亿元,翠屏区超过200亿元,达206.9亿元,仅这两区的利税总额合计已占全部县域利税总额的15.5%

  “十强县”助推全省经济加快发展

  2012年,“十强县”经济规模占全省比重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快于全省,对全省经济带动作用增强。

  2012年“十强县”主要经济指标与全省对比

  

  指    标

  “十强县”

  全省

  “十强县”占全省比重

  或比全省(±个百分点)

  辖区面积(万平方公里)

    0.59

     48.6

   1.2%

  常住人口(万人)

   707.4

  8076.2

   8.8%

  GDP(亿元)

  4142.6

  23849.8

  17.4%

  全部工业增加值(亿元)

  2419.3

  10800.5

  22.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3067.9

  18038.9

  17.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991.5

   9087.9

  10.9%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亿元)

  1048.2

  3892.1

  26.9%

  非农产业比重(%

    94.9

     86.2

  比全省高8.7个百分点

  工业化率(%

    58.4

     45.3

  比全省高13.1个百分点

  人均GDP(元)

  58754

   29579

  是全省的2.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5362

  20307

  是全省的1.2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11499

   7001

  是全省的1.6

  GDP增速(%

    13.7

    12.6

  比全省高1.1个百分点

  一是占全省经济比重大。“十强县”辖区面积仅占全省的1.2%2012年常住人口仅占全省的8.8%,但GDP总量占全省的17.4%,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达22.4%,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省比重达17.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省比重为10.9%

  2012年“十强县”主要经济指标占全省比重与2006年对比

                                             单位:%

  

 

  GDP

  全部工业

  增加值

  全社会固定

  资产投资

  社会消费品

  零售总额

  2006

  15.5

  20.6

  16.4

  9.7

  2012

  17.4

  22.4

  17.0

  10.9

  年均提高百分点

  0.3

  0.3

  0.1

  0.2

  二是发展速度快于全省。2012年,“十强县”GDP比上年增长13.7%,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快1.1个百分点。2007-2012年,“十强县”GDP年均增长16.0%,比全省平均水平(13.8%)高2.2个百分点。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15.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1%,增速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21.6个百分点。

   

  三是小康进程好于全省。2012年,“十强县”人均GDP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倍,其中最低的郫县人均GDP42847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3268元;“十强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全省的1.2倍,其中最低的新津县22008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701元;“十强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全省的1.6倍,其中最低的翠屏区8605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604元。

  四是对全省经济带动作用较强。由于“十强县”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较大,对全省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初步测算,2012年“十强县”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7.7%,“十强县”经济增速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带动全省经济提高约0.2个百分点,是推动全省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力量。

  1“十强县是从经济规模、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发展速度、经济效益等五个方面,对全省农业人口超过30%173个县(市、区)(不包括成都市青羊区、武侯区、金牛区、成华区、锦江区,攀枝花市的东区、西区和自贡市自流井区等8个区)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后评出的综合实力最强的10个县。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