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7日,四川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四川省统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杨治刚就2025年上半年四川经济运行情况作了介绍,并回答记者提问。
1、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上半年四川经济“成绩单”已出炉,请问发言人,上半年我省经济呈现出哪些特点,您如何评价上半年四川经济表现?又如何看待下半年经济发展走势?谢谢。
答:谢谢您的提问。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环境,全省上下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顶住压力、迎难而上,全力做好稳增长、扩内需、增后劲、保安全各项工作,有力应对外部风险挑战,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全省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较一季度有所加快,经济运行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发展态势。对于上半年全省经济运行特点,我想从四个方面来概括。
一是稳中有升。上半年全省GDP同比增长5.6%、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1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比一季度有所加快。
二是支撑有力。全省加快推动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和“15+N”重点产业建圈强链,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基础不断夯实。小春粮油稳产丰收,经济作物稳定增长,主要农产品和畜禽产品供给充足。清洁能源生产优势突出,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天然气产量创历史同期新高,同比增长11.5%;水力发电增长5.1%,能源产品安全保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增速持续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其中,汽车制造业转型加快,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增加值保持两位数增长。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较快发展,为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和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是动能积聚。全省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持续向高向绿向智发展,新动能不断发展壮大。高技术产业快速增长,上半年全省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0.2%;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1%、继续领跑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14.7%、22.2%。绿色转型稳步推进,上半年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钒钛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6.5%、11.0%、13.8%,新能源汽车、光伏电池、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产量分别增长2.4倍、1.9倍、53.2%。互联网行业增势较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9%,通过互联网实现的餐饮收入和商品零售额均保持20%以上的较快增长。
四是活力释放。“两新”政策加力扩围带动了相关需求和生产较快增长,上半年全省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工业投资分别增长18.7%、10.9%;限额以上单位通讯器材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汽车类零售额分别增长50.8%、20.2%、2.7%;通用设备、电气机械等行业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新能源汽车、智能电视等相关产品产量成倍增长。稳增长政策提振了市场信心,居民消费潜力不断释放,上半年全省全体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增长6.2%;企业效益持续改善,1—5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利润总额分别增长7.0%、13.9%,增速分别较1—4月加快0.9个百分点和5.7个百分点。
总的来看,在政策助力和各方努力下,上半年全省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回升,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交出了来之不易的成绩单。下半年,随着稳增长政策持续显效,重点产业建圈强链稳步推进,一批重大项目推进和开工建设,暑期消费潜力加快释放,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持续累积,经济向好预期不断增强。但同时,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市场信心仍待提振,部分行业企业调整压力仍然较大,要持续在提振市场需求、加快动能转换、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增进民生福祉等方面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不断巩固全省经济回升向好基础。谢谢。
2、四川工人日报记者: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通过了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的决定,可否结合相关数据,谈一下上半年我省服务业发展的情况?谢谢。
答:谢谢您的提问。文旅融合既回应了群众对生活品质的美好向往,更承载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使命担当。服务业占据四川经济半壁江山,是四川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对四川经济增长的贡献突出。上半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2个百分点,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2.3%。
一是文体娱发展繁荣活跃。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强调,把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把文旅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全省着力深化“文旅+百业”“百业+文旅”,丰富文旅产品供给,挖掘文旅消费潜力,“锦绣天府·安逸四川”文旅品牌表现亮眼,全省文旅经济呈现较好发展态势。同时,二季度节假日年内最多,文旅消费活力足亮点多。1—5月,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8.7%,增速比1—4月回升2.8个百分点。其中,体育业、广播电视电影和录音制作业、娱乐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32.3%、25.4%、20.3%;旅行社及相关服务营业收入增长11.8%。
二是现代服务业贡献突出。全省加快构建高效服务业新体系,现代服务业引领作用不断增强,为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和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撑。现代商务服务快速发展,上半年全省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4%。互联网和信息服务较快增长,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9%。
三是科技创新活力持续激发。全省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创新要素聚集和科技服务提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1—5月,全省规模以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2%,增速较1—4月加快3.0个百分点;其中,研究和试验发展、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分别增长26.6%、23.4%。
四是企业经营效益回升向好。全省以控制成本为核心持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推动落实行业综合性政策、“小切口”改革创新举措、问题交办“三张清单”,强化惠企政策直达快享。全省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利润总额自去年11月由降转增以来持续增长,1—5月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3.9%,较1—4月回升5.7个百分点。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文体娱乐业分别增长16.5%、47.5%。谢谢。
3、四川日报记者:今年一季度我省工业增长势头强劲,创下近三年最好开局。请问二季度这一态势是否延续?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谢谢。
答:谢谢您的提问。上半年,四川工业生产延续了一季度的良好开局,呈现出持续巩固回升态势。刚才在新闻发布稿中已经发布了,上半年四川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这个增速蕴含了三个“好于”:第一个是好于一季度,比一季度提高0.1个百分点,初步测算,二季度当季增长7.4%,比一季度高0.2个百分点;第二个是好于上年同期,高出1.1个百分点,也就是在上年同期实现6.2%的较快增长基础上继续回升;第三个是好于3年多来的月度累计增速,7.3%的增速也创了三年多来月度累计增速的高点,体现了工业挑大梁的担当。上半年四川工业能实现持续较快增长,主要得益于“四力”齐发的影响带动。
一是政策效应助力。从国家层面看,“两新”政策的加力扩围,推动设备更新助力装备制造业持续快速增长,上半年增速达到14.9%,比一季度提高0.9个百分点,其中通用设备、电气机械等行业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分别增长17.2%、10.5%;铸造机械、发电机组、工业锅炉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80.0%、50.2%、30.4%。以旧换新及相关补贴政策持续释放消费潜力,农副食品加工、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分别增长7.6%、6.3%,增速均比一季度回升,充电桩、家用吸排油烟机、智能手机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6.7%、11.8%、10.4%。从省级层面看,2024年9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若干政策措施》,也就是“16条”,在今年4月初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动经济运行回升向好的若干政策措施》,也就是“21条”,体现了政策的系统性、连续性,提升了政策的整体效能,也有助于不断巩固和增强经济稳中向好态势。
二是转型发展有力。我省着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上半年,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引领支撑工业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持续推动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上半年,工业六大优势产业增加值增长7.7%,增速高于一季度、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增长16.7%,今年以来持续两位数增长;显示器、集成电路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55.6%、14.0%。汽车产业转型进程加快,上半年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1.0%,连续6个月保持20%以上的较快增长;新能源汽车产量14.4万辆、已超过2024年全年水平,占全省汽车整车产量比重达到27.6%,比上年同期提高16.2个百分点。
三是重点领域发力。从重点行业看,全省工业前十大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2/3,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拉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4.9个百分点。从重点企业看,全省前50强工业企业中有37户生产增长、有23户两位数增长,合计拉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小微企业活力较强,增加值增长9.4%,今年以来持续高于全省工业平均水平。从重点区域看,成都平原经济区在汽车、计算机等行业带动下,川东北经济区在油气开采、能源化工等行业带动下,增速均持续领跑全省,分别增长7.5%、7.8%。
四是质量效益促力。1—5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营效益持续回升,实现利润总额1363.3亿元,同比增长7.0%,增速连续6个月回升。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总量2万亿元,营业收入利润率6.9%,比上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绿色低碳优势产业提质增效显著,利润总额增长15.9%,其中天然气开发产业、动力电池产业分别增长28.5%、42.9%。谢谢。
4、四川经济日报记者: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日前,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未来产业的实施方案》,从数据上来看,我省上半年以新兴产业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表现如何?谢谢。
答:谢谢您的提问。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省委、省政府着力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未来产业,推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丰富,下面,我主要从高(高技术制造业)、绿(绿色低碳优势产业)、专(专精特新工业企业)、新(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4个方面的数据来解读当前四川新质生产力的表现。
一是高技术制造业加速发展。近年来,我省持续加大创新投入,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上半年,四川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1%,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15%。高端制造、智能制造产品供给加快,智能电视、智能手表、工业机器人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4倍、1倍、63.1%。
二是绿色低碳优势产业稳定增长。近年来,全省上下着力推动以清洁能源产品、生产技术、装备或服务等为代表的绿色产业发展壮大,已成为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其中,上半年动力电池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6.5%、11.0%。“新三样”产品产量持续扩大,新能源汽车、光伏电池、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产量分别增长2.4倍、1.9倍、53.2%。
三是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壮大。目前,全省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专精特新企业3000余户,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15.2%左右,有100余户企业的年生产规模超过十亿元。上半年,全省专精特新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2%,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2.9个百分点。
四是战新产业持续挖潜。近年来,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五经普”结果显示,2023年末,全省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2775个,比“四经普”增加500余户,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的15%左右。初步测算,今年上半年,全省从事战略性新兴产品生产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合计增长9.9%,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谢谢。
5、人民日报数字传播记者: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请问上半年四川消费市场有哪些新亮点和变化?前期一系列提振消费政策成效如何?您对下半年四川消费增长动力和趋势有怎样的预期?谢谢。
答:谢谢您的提问。今年以来,全省上下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积极推进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创新开展主题促消费活动,加快“蜀里安逸”消费新场景建设,消费活力潜力加快释放。上半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万亿元,同比增长5.6%,增速较一季度加快0.4个百分点,其中城镇、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分别增长5.5%和5.9%,分别较一季度加快0.4、0.1个百分点,全省消费市场呈现稳中有进发展态势。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以旧换新政策带动明显。上半年,全省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同比增长20.2%,增速较一季度加快8.9个百分点;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增长50.8%,其中,智能手机类增长51.6%;汽车类零售额增长2.7%,增速较一季度加快1.1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增长23.1%,保持两位数增长。上述以旧换新类商品对全省限额以上消费品市场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
二是基本生活消费较快增长。上半年,全省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零售额同比增长13.1%,增速较一季度加快0.4个百分点,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饮料类零售额增长8.5%。
三是部分升级类商品加快回升。上半年,全省限额以上单位金银珠宝类零售额增长19.0%,增速较一季度加快16.9个百分点,呈现逐月加快态势;化妆品类增长8.5%,增速较一季度加快0.7个百分点;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10.6%,增速较一季度加快3.4个百分点。
四是网络消费持续活跃。在网络平台促销活动带动下,网络消费持续加快,上半年通过互联网实现的餐饮收入同比增长25.9%、比一季度加快5个百分点;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增长22.5%,今年以来持续保持20%以上的较快增长。
下半年,随着政策效应持续释放、消费新场景加快打造、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培育,我省消费市场有望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但同时也要看到,居民消费信心仍待提升,部分领域恢复仍然乏力,要加快推出超常规举措对冲下行压力,落地落实提振消费专项行动,着力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提供优质服务消费产品,开展大宗消费更新升级行动,改善提升消费环境,稳住消费市场增长态势。谢谢。
6、四川发布记者:粮食安全备受关注,国家统计局之前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夏粮实现稳产丰收,从统计数据看,今年我省夏粮生产形势如何?主要农产品供给如何?农业经济总体呈现出怎么样的态势?谢谢。
答:谢谢您的提问。今年以来,全省上下全面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坚决守牢粮食安全,加快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着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上半年全省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993.8亿元,同比增长3.3%、比一季度回升0.4个百分点。
一是小春粮油稳产丰收。全省深化“天府粮仓·百县千片”建设,加大主要粮油作物重大品种推广行动,夏粮播种面积1703.2万亩,比上年增加10.8万亩,增长0.6%,夏粮产量476.2万吨,比上年增加11.1万吨,增长2.4%;冬油菜籽产量379.5万吨,增长2.0%。
二是主要农产品供给增加。全省大力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经济作物提质增效。上半年,蔬菜及食用菌产量增长3.4%,水果产量增长6.4%,茶叶产量增长5.2%,都保持相对稳定增长态势。
三是主要畜禽产品供给充足。四川是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近年来,全省着力通过强化政策支持、优化产能布局等提升畜牧产业供应安全保障能力。上半年,生猪出栏增长1%、牛出栏增长2.3%,比一季度分别加快0.8个和2.5个百分点,家禽出栏、禽蛋产量增速均比一季度加快。
四是水产品产销两旺。全省大力发展现代设施渔业和高价值水产品,渔业发展稳中向好。上半年,渔业产值同比增长6.6%,增速比一季度加快1.1个百分点;水产品产量增长5.2%,比一季度加快0.2个百分点。
五是林业加快发展。全省加快推进“天府森林四库”建设,林业经济发展态势较好。上半年,林业产值同比增长11.0%,增速比一季度加快3.6个百分点;造林面积、森林抚育面积、木材采伐量等均快速增长。
下一步,在“天府森林四库”建设加快推动、淡水养殖提质增效、“猪七条”和“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等政策因素带动下,全省农业经济可望保持平稳运行、稳中向好发展态势。谢谢。
7、中国经济网记者:有效投资对稳增长至关重要,上半年我省在产业投资、新质生产力投资、民间投资等方面有哪些新进展?谢谢。
答:谢谢您的提问。今年以来,全省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抓项目、强调度、拓增量、挖潜力,全力以赴加快项目建设,持续发力扩大有效投资。上半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2.7%,增速比上年全年回升0.3个百分点,运行总体向好、稳中有进,为全省经济稳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是产业投资规模稳步扩大。全省聚焦重点产业建圈强链,推动一批有效投资、有根产业、有持续税源的大项目好项目开工建设。上半年,全省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2.6%,占全省投资比重达到30.4%,其中制造业投资占全省投资比重为20.8%,比重较上年全年提高1个百分点。
二是新质生产力投资持续加快。全省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狠抓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推动投资向高向新向绿发展。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0.2%,对全省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23.3%,比上年全年提高2.9个百分点;六大优势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2.5%。清洁能源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2.5%,比上年全年加快2.8个百分点,对全省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38.9%,其中天然气开发产业投资增长44.0%,比上年全年加快28.4个百分点,对全省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16.3%。
三是民间投资活力明显增强。全省持续加大民间项目投资政策支持力度,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上半年,全省民间投资同比增长2.4%,由上年全年下降1.3%转为增长,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9.4%,比上年全年加快19.3个百分点,拉动全省民间投资增长0.7个百分点。
四是设备购置投资支撑有力。全省加力推进“两新”“两重”政策落地见效,设备购置投资引领作用明显。上半年,全省有设备购置投资的项目4559个,较去年同期增长13.4%;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8.7%,拉动全部投资增长1.4个百分点。
五是房地产开发投资止跌回稳。全省持续调整优化住房政策,积极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巩固房地产市场回稳态势。上半年,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6.5%,降幅比上年全年收窄3.4个百分点;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6.8%,降幅比上年全年收窄13.3个百分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