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州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扣州委“12345”总体工作格局和州委州政府“拼经济、搞建设”决策部署,按照“开局即决战、起步即冲刺”的要求,抢抓农业生产时令,扎实开展各项工作。一季度,农牧业生产形势稳定,农村经济总体平稳向好。
一、农业经济运行总体情况
全州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28亿元,同比增长3.4%。增速与全省持平,高于第21位成都市0.7个百分点,低于第1位宜宾市0.5个百分点,排名位居全省并列第13位。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4.57亿元,同比增长3.3%,对GDP的贡献率达1.27%,拉动GDP增长0.1个百分点;增速与全省持平,高于第21位成都市0.6个百分点,低于第1位宜宾市0.5个百分点,排名位居全省并列第15位。
从内部结构看:农业产值1.33亿元,增长6.4%,占总产值10.0%;林业产值0.14亿元,增长18.4%,占总产值1.1%;牧业产值11.47亿元,增长1.5%,占总产值86.4%;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0.33亿元,增长5.6%,占总产值2.5%。
从县域发展看: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速高于全州平均水平的有4个县。其中,增速居前三位的县是炉霍县、新龙县、丹巴县,增速分别为4.4%、4.2%、4.0%;后三位的县是色达县、康定市、稻城县,增速分别为1.4%、1.4%、1.5%,增速最低的色达县与增速最高的炉霍县相差3个百分点。
二、农林牧业生产情况
(一)扎实开展春耕备耕
一是狠抓播种面积。按照《甘孜州2023年种植业发展目标任务》将粮食播面细化落实到乡、到村、到户和到地块,层层分解细化目标任务,层层落实责任人,将有限的耕地资源优先用于粮食生产,着力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确保粮食种植面积不减少、产量有提升,实现“稳中有进”。据部门初步统计,全州小春农作物播种面积预计达11.83万亩,同比增长0.7%,其中,粮食播栽面积6.42万亩,增长2.0%;油菜播栽面积1.85万亩、下降0.1%;蔬菜播种面积3.26万亩,增长0.9%。中药材面积0.29万亩,下降19.7%。大春播种面积达130.42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面达97.22万亩,油菜播面达9.64万亩,蔬菜播面达19.43万亩,其他播面达4.12万亩。
二是狠抓农资供应。各县(市)及时盘点农资储备情况,行业部门适时调度各地春耕用种、用肥、用药及农膜等农用物资情况,加强农资余缺调剂。初步统计,全州已组织调运和调剂各类作物良种12589.56吨,各类肥料4800.18吨、农膜324.16吨、农药47.93吨、种苗96.3万株,投入各类农机具25374台、喷雾器11071套。目前,各类农资供应充足,各类农业机械状态良好,确保春耕生产有序进行。
(二)种植业增产增效。一季度,全州蔬菜及食用菌播面1.25万亩,增长7.1%,产量达2.75万吨,增长3.8%;瓜果类播面277亩,增长2.7倍,产量104吨,增长1.2倍;以佛手柑为主的中药材产量198吨,增长26.9%;以柑橘、草莓为主的水果产量636吨,增长12.3倍。
(三)林业快速发展。3月中下旬,丹巴县、炉霍县、新龙县植树造林部分项目已进场施工,泸定县开展义务植树活动,故今年新增造林面积357.04公顷。因年初没有开展输电线路排危采伐,导致采伐量大幅下降,木材采运量8941立方米,同比下降54.6%,但在价格的拉动下,林业产值增长18.4%。
(三)畜牧业生产稳中有增。全州强力推进牦牛产业集群建设工程,以利益联结机制为载体,价值链为纽带,做到各产业链之间无缝对接,形成种业、草业、养殖业、加工、营销、流通等全产业链循环业态,大力推广“放牧+补饲”的养殖模式和“4218”模式,做到四岁出栏、四季出售。一季度,畜牧业出栏全面增长。猪牛羊出栏23.6万头(只),同比增长1.4%,其中,生猪出栏6.09万头,增长0.9%;牛出栏14.19万头,增长1.5%;羊出栏3.33万只,增长2.1%;禽出栏4.06万只,增长3.3%。肉类总产量24251吨,增长2.2%,其中,猪肉产量4419吨,增长0.3%;牛肉产量19354吨,增长2.5%;羊肉产量519吨,增长6.7%;禽肉产量59吨,增长5.2%。牛奶产量4219吨,增长2.8%;禽蛋产量147吨,增长17.8%。
三、第一产业投资呈下降
项目虽有所增加,但因到位资金不足,进度迟缓,导致第一产业投资同比下降25.5%,其中,农业投资同比下降16.3%;林业投资同比下降58.6%;畜牧业投资同比下降34.8%。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特色产业发展基础不牢。农业产业规模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少,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农产品特而不优。科技助力农牧产业发展的能力弱,数字农业发展严重滞后。乡村物流服务网点偏少、冷藏冷运设施不足。为确保耕地“非粮化”“非农化”,蔬菜、水果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种植面积难以扩大。
(二)乡村统计基层基础依然弱。全州多数乡镇未单独设立统计站,统计人员变动频繁,统计资料管理混乱;统计工作衔接差,人员变动后工作无交接,致使工作脱节。部门在落实“管行业管统计、管统计管数据质量”的作用发挥还不够。
五、下步工作建议
(一)紧紧围绕“三江六带”现代农业产业带建设,继续抓好小春收获和大春田间管理,加强草地贪夜蛾、小麦条锈病等重大病虫害测报和防控力度。大春生产中要继续抓好耕地撂荒治理,防止耕地“非粮化”,减少轮歇地,复耕撂荒地,落实好大春播种面积和各项增产技术措施,确保种植业增产增收。全力落实“菜篮子”自给保供工程,采取间作套作等,稳定蔬菜种植面积,丰富蔬菜品种,力争蔬菜产量再上新台阶。
(二)聚焦“牦牛产业集群”建设和藏香猪产业发展,用好资源禀赋,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牦牛、藏羊、藏猪等优势特色畜禽。积极推广人工种草,饲养基地建设,加快畜种改良,畜禽结构调整,推行牛羊短期育肥,提高出栏率。各县(市)要落实好出栏奖补政策,鼓励养殖户出栏。落实好非洲猪瘟、口蹄疫、炭疽、牛出败、禽流感等春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确保畜牧业生产平稳运行。
(三)贯彻落实乡村统计“六条措施”,建立健全乡村统计联席会议制度,着力解决统计基层基础薄弱、人员力量与调查任务不匹配和源头数据不全面、不完整、不精确等突出问题,每季度定期会同相关涉农部门对统计数据进行会商,共同督促指导基层开展统计工作,共同开展调查研究,共同审核评估统计数据,着力提高依法统计意识和业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