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分析

2022年达州市农业经济运行情况简析

日期:2023-02-10 15:58 来源:达州市统计局
【字体: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环境和高温干旱不利影响,全市上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稳住“三农”基本盘。农业生产总体平稳,种植业生产形势较好,畜牧业平稳增长,农业经济保持稳定。

一、全年农村经济运行特点

2022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98.1亿元,同比增长4.6%。分行业看:农业产值397.4亿元,增长4.3%;林业产值30.4亿元,增长7.8%;牧业产值227.0亿元,增长4.2%;渔业产值23.5亿元,增长4.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9.8亿元,增长6.0%。全市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433.0亿元,增长4.4%,一产业拉动GDP增长近0.8个百分点,为全市经济恢复增长作出了应有贡献。

(一)主要农作物产量稳定增长。2022年,全市农作物播面87.9万公顷,增长1.3%。其中,粮食作物播面57.6万公顷,增长2.0%,经济作物播面30.3万公顷,增长3.7%。全年粮食作物产量319.6万吨,下降1.4%,粮食总产量连续十年保持全省第一。在新的种植及防控技术推广下,主要经济作物产量较快增长。初步统计,全年蔬菜产量增长3.0%,油菜籽产量增长4.6%,茶叶产量增长5.9%,水果产量增长8.4%。

(二)畜牧生产能力不断增强。今年以来,在加快推进生猪恢复生产的政策支持下,全市生猪生产形势稳定,生猪出栏实现较快增长。2022年,全市生猪出栏451.7万头,增长4.1%。四季度末,全市生猪存栏274.7万头,下降3.0%,能繁母猪存栏25.3万头,下降3.5%,保有量维持在合理区间。全市牛羊禽存出栏保持稳定增长,牛出栏36.0万头,增长5.8%;羊出栏127.6万只,增长0.8%;家禽出栏7676.7万只,增长0.6%。

(三)农民收入水平稳定增长。今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稳经济、促发展的政策措施,通过狠抓各项增收工作,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增长。2022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06元,增长6.8%,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1.8个百分点。其中,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增长6.9%,经营净收入增长5.4%,财产性收入增长6.4%,转移性净收入增长8.9%。

(四)农村消费市场回稳向好。202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以及多重超预期因素的冲击,市委、市政府积极推出扩大消费需求政策举措,推动消费品市场发展回稳向好。2022年,全市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60.7亿元,增长4.0%,增速分别高于消费品市场、城镇市场1.1个、1.7百分点。低于一季度3.4个百分点、高于上半年0.3个百分点、高于前三季度1.9个百分点。

二、当前需关注的主要问题

今年来,全市农业经济形势总体良好,充分发挥“压舱石”作用,但我们还应看到全市农业经济稳定增长还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一)农业生产面临调整结构。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结果显示,全市耕地比二调减少近20%,对照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要求,耕地面积减少不利于蔬菜、药材等经济作物扩大种植,渔业产业发展也受到限制,种植业实现较快增长的压力较大。

(二)生猪出栏增长基础不牢。去年一季度全市生猪出栏118.3万头,增长7.6%,生猪出栏保持较快增长,今年保持高位增长的难度较大。从去年四季度末全市生猪存栏看,全市生猪存栏下降3.0%,能繁母猪存栏下降3.5%,今年一季度生猪出栏增长基础不牢。

(三)第一产业投资增长乏力。2022年,全市第一产业投资下降6.4%,增速比第二、三产业分别低19.2、18.9个百分点,比全省低16.6个百分点。全市第一产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仅8.9%,占比较去年下降1.6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农业投资下降10.4%、林业投资增长455.4%、牧业投资下降11.1%、渔业投资增长2.0%,农业、牧业投资增速降幅较大,种植业、畜牧业的发展动力不足。

(四)农产品加工形势不乐观。2022年,受高温、限电等不利因素影响,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下降1.2%,增速较去年回落20.8个百分点,下拉全市规上工业增速0.2个百分点。其中,食品制造业增长23.2%;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3.3%;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增长0.5%;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下降16%;农副食品加工业下降6.7%。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抓好春耕备耕“保丰收”。继续抓好小麦、油菜春季田管,及时防范春旱、倒春寒、病虫害等灾害。继续推广“一图一册”工作机制,扩大粮食生产面积。大力开展五大粮食作物高产攻关,加快制定《构建撂荒地整治长效机制推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八条措施实施细则》,推进科技、农机赋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增长。

(二)稳定生猪产能“强支撑”。严格落实生猪稳产保价五条措施,及时完成生猪产能调控基地调整,持续加强生猪生产监测预警,着力加快生猪良繁体系龙头建设,千方百计抓好生猪出栏补栏,继续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确保生猪生产保持稳定。

(三)加大投资力度“添动力”。认真落实农业农村领域重点工作,以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大力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的政策措施。鼓励民间资金投入第一产业,扩大第一产业投资规模,为第一产业投资项目审批开通绿色通道,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实。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