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市委“执行落实年”工作要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业呈良好发展态势,实现增加值122.1亿元,同比增长15.9%,比去年同期(-2.8%)提高18.7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6.1%。从占比看,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9.9%,分别高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46.0、33.7个百分点,保持三次产业中占GDP份额最大。
一、行业发展情况
一季度,全市服务业运行良好,7大行业全部实现正增长。分行业看,全市住宿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6.4亿元,同比增长26.3%;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29.2亿元,同比增长22.1%;营利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7.8亿元,同比增长20.4%;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2.6亿元,同比增长12.8%;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17.3亿元,同比增长12.3%;非营利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5.3亿元,同比增长11.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0.8亿元,同比增长6.4%。
二、运行亮点
(一)规上服务业企业较快恢复。一季度,在增速40.0%以上的卫生和社会工作,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4个行业拉动下,规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1亿元,同比增长21.2%,增速比上年同期(-3.4%)提高24.6个百分点;同时,规上服务业整体效益较好,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61.6%。
(二)消费市场持续回暖。春节期间,全市着力打造消费新场景,积极培育消费热点,不断开展促消费活动,市场潜力充分激发,需求进一步释放。一季度,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5.9亿元,同比增长25.8%,比去年同期(-12.3%)提高38.1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5.1%。
(三)商品房销售良好。随着轨道交通资阳线的开工,一季度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达到74.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5.3%,增幅在全省排第11位。
(四)金融存贷款双增长。截至3月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742.4亿元,同比增长10.0%,比上年提高6.2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059.2亿元,增长23.2%,比上年提高7.4个百分点。
(五)服务业投资快速增长。一季度,全市完成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91.3亿元,同比增长15.3%,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79.2%。投资增速较快的行业有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分别增长147.8%、25.5%、22.0%、17.3%。其中,在资溪学府三期、阳光十里江湾、朗基香樾府等项目带动下,全市61个房地产项目完成投资34.7亿元,同比增长20.5%,较上年同期提高20个百分点。
三、存在问题
(一)规上服务业支撑不强。一是规上服务业增速与全省差距大,一季度,全市规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1.2%,增速比全省平均增速(31.7%)低10.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8位。二是规上服务业企业数量少,全市共有规上服务业企业53户,仅占全省规上服务业企业数的0.7%,居全省第19位,与其他地市相比,数量明显偏少,比18位的眉山市少66户。三是规上服务业企业规模小,全市在库规上服务业企业53户,其中营业收入超1500万仅8户企业(含三大运营商和邮政资阳分公司),占全市规上服务业企业数的15.1%,营业收入却占总收入的74.9%,其余45户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占总收入不到三成。由此看出全市规上服务业企业数量少、规模偏小,辐射带动作用有限,无力支撑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二)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在全市服务业领域,高附加值、技术知识密集型为主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专业技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总量不大,营业收入占全部规上服务业比重仅为8.6%。与先进地区相比,规上服务业结构体系不健全,例如在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租赁业、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研究和试验发展、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行业目前还没有能达到规上服务业标准的企业。
四、对策建议
(一)抓实重点项目,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推进万达广场、梅西商圈和乐至南湖商圈等提能升级,培育打造雁江区沱东新区商圈、安岳柠都商业集聚区,加快聖高广场等商业特色街建设,推进红星美凯龙奥莱特色商业街、一品天下城市会客厅等商业综合体加快建设。完善智慧物流和供应链体系,加快打造保税物流中心(B型),培育一批现代物流企业。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聚焦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全面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引导居民理性购房,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大力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培育“旅游+”新生态,推动文旅、农旅深度融合,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二)强化政策保障,优化营商环境。各行业主管部门积极落实“六稳”“六保”政策,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一是抓政策落实。落实兑现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做好企业跟踪服务,紧盯并督促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充分用好政策,切实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为企业破除发展瓶颈,实现重点企业“一企一策”精准帮扶,减轻实体经济负担。二是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政府部门服务意识,对标先进地区,压缩办企时间、提速项目审批、精简审批事项、改变服务方式等,进一步强化政府部门服务意识、提升行政效能,不断优化全市营商环境。
(三)加强跟踪监测,抓好入库工作。“要有数、先入库”,新达规入库企业是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因此,做好全市服务业企业申报入库工作至关重要。印有统计标准、申报要求的统计服务手册已送至行业主管部门,各相关主管部门应压实责任,牵头做好本行业企业清查工作,完善“重点监测”服务业企业发展名录库,及时跟踪,确保应统尽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