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与经济发展的高度融合,依托现代互联网技术应运而生的电子商务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近年来,巴中市委、政府紧抓发展机遇,提出了“服务业强市”战略,制定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加快构建以四大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的发展目标,鼓励、扶持县区建立电商产业园、孵化园,推动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经济产业的成长,电子商务已经成为推进全市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
一、发展势头强劲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下,电子商务以它特有的忍性和生命力,绘就了一条坚强的增长曲线,在服务业所有行业类别中,是唯一企业户数和销售收入双双保持正增长的行业。
(一)企业户数成长快速。2019年12月底,全市共有电商10170家;2020年12月底,电商发展到11201家,一年净增1031家,发展速度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
(二)销售收入逆势增长。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其他行业生产经营出现严重下滑的情况下,2020年1-12月,全市网络交易额实现38.53亿元,同比增长10.13%,在全省占比0.11%,较去年同期提升0.01个百分点,地域贡献力持续扩大。行业中,大宗及B2B网络交易额实现30.21亿元,在网络交易额占比78.42%,是全市网络交易额的主导力量;同时,网络零售额实现8.32亿元,同比增长25.42%,较全省高出14.51个百分点,在全省占比0.14%,较去年同期提升0.02个百分点,对全省贡献加强,在全市网络交易额占比21.58%,较去年同期提升2.63个百分点,发展势头突出。
二、发展方式多元
(一)B2B扛起全市电商大旗,未来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强。目前,全国电子商务B2B交易大约占全部电子商务交易额的87%左右,全市在2020年达到了78.42%,虽然与全国平均相差8.58个百分点,但依然是全市电子商务交易的主力军,其地位不可撼动,正努力逐步缩小与全国的平均差距。
B2B就是企业与企业之间营销活动的平台,商家(或企业、公司)使用internet的技术或各种商务网络平台,完成商务交易的过程,是现代互联网市场领域的一种商业形式。
(二)居民消费活力释放,网上消费将是未来流行趋势。2020年,全市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速达到25.42%,相对于全省平均增速10.91%高出14.51个百分点。全市民间消费潜力巨大,消费活力得到释放,随着经济的发展,还有进一步释放的空间。未来网上消费将是流行趋势,成为人们生活消费的主渠道。
(三)服务型电商消费异军突起,占比快速提高。较之全市电子商务发展初期,很长一段时间内,实物型零售占网络零售总额都是在97.8%左右,服务型零售额都只在2.2%以下徘徊。近五年来,服务型网络零售异军突起,2020年,全市实现服务型网络零售1.62亿元,占网络零售总额8.32亿元的19.5%,五年平均占比提高都在3.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行业不断得到拓展,由最初的在线餐饮、在线旅游、在线娱乐三个行业发展到现在的在线交通、在线住宿、在线医疗、在线教育、在线电影、在线康养、生活服务、在线金融等10余个行业。
(四)销售方向和需求指数呈现东西互补。2020年,在实现的电子商务交易额中,除去四川本省外,需求指数位列前六的均位于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其中四川省需求指数109.62、广东省109.14、江苏省108.35、北京市107.87、山东省107.69、浙江省106.56、上海市106.47。
(五)特色农副产品唱主角。在所有电子商务销售的产品类别中,干货销售是其主要特色,占网络零售总额75.1%,占实物网络零售额的90.4%。在干货销售中,特色农产品网络零售称得上是绝对主角中的主角,占干货网络零售额的98.6%。按农产品销售额排序,位列前五的分别是:银耳、土猪及其制品、茶叶、干果、菇菌类。
三、需引起关注几个问题
发展与问题总是相伴而生,电子商务在发展过程中也不例外。全市电子商务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反映出来一些问题。
(一)电子商务需求的人才严重不足。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专业人才来支撑,尤其是既能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又能产品创意设计、企业营销的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在对电商企业实际调研中,呼声最高的就是人才。企业反映,对专业人才他们是如饥似渴,同一类型的人才招聘,在本地工资报酬甚至开到接近成都等大城市价格也无人应聘。人才问题,势必将长期制约着全市电子商务的扩张与发展。
(二)维持电子商务运转的资金短缺。全市电子商务网上零售额中农产品销售占据了主导地位,由于农产品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在收获季需要大量的收购与储存,才能保证全年的营销不断供。收购与储存需要的大量资金都是企业自筹,加之回笼时间较长,这就给电商企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资金压力。
(三)业态亟待提档升级。目前,全市电商处在一个自主创业阶段,还没有形成品牌效应、集团效应、高附加值效应,有待提档升级。在调研中发现,全市电商产品统一的知名品牌很少,同质商品基本上是一县一品牌,一乡一品牌,甚至一企一品牌。比如,全市生产的茶叶就有罗村茶、金枝玉叶、云顶茶、秦巴茗兰、古树红茶、大叶茶等十余个品牌同城竞争。即便全市唯一一个品牌“巴食巴适”,市外市场知名度也不大,占有率不高,没有形成强大的品牌带动效应;全市从事电商的主体多以个体、小微企业为主,单打独斗开拓市场,没有形成合力,形成集团效应,由于受人才、资金等因素的制约,难以抵御市场风险,不能很好的占有市场,实现自身的快速成长;在销售的产品中,绝大部分都是初级的原始产品,缺少创意包装,缺少产品深加工,产品附加值很低;加之全市无一家冷链物流企业,生、冷、鲜产品电商销售还处于发展的空白阶段。
(四)配套设施和政务服务尚需提升。从目前县区电商产业园和电商孵化园建设情况来看,普遍提供的都是门店服务,与电子商务发展不配套,服务深度还不够。在实际调研中,电商企业反映的,有产品检测机构却无法申报产品质量检测,不能满足高端客户和品质客户要求;园区只提供门店却无专用农产品仓储场地及设备,处于产品收获季愁销,不是收获季愁货两难境地;电商园区与物流园区规划不合理,造成不必要的成本增加;分拣、包装场地不配套,企业只好另租场地几头跑;市场信息仅靠个人了解,相关部门主动为企业发布全国市场信息、区域市场信息不够。影响着电商的经营、管理,甚至一定程度制约了全市电商的发展。
(五)电商发展统计数据反映不充分。根据大数据平台抓取的数据,2020年全市电商企业和店铺共计11201家,实现电子交易额38.53亿元。然而,国家统计一套表平台上全部“四上”电商企业为119家,仅占全部电商的1.06%,反映的电子交易额为11.45亿元(其中:销售商品9.26亿元,销售服务2.19亿元),仅占全部电子交易额的29.72%。部分达到国家统计入库标准的电商企业还没有入到统计库里来,一些电商企业的发展数据还没有得到客观、完整的反映。
四、几点工作建议
(一)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育,缓解电商发展人才之难。制定人才引进中长期计划,列出优先项,加大引进人才政策落实力度,要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提供人才充分发挥才能的平台,以解经济发展中人才之渴。与本地院校巴中职业技术学院和中职学校合作,签订中长期人才培育战略合作协议,有针对性的培育一批全市经济发展中急需的本土专业人才,以解长期人才之荒。
(二)加大扶持力度,纾解电商发展资金融资难题。各级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督促促进电商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落地落实,尤其是奖励资金要及时足额兑现。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主动作为,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召开银企对接会,建立诚实守信企业红黑榜,大力推动金融部门与优质电商企业的强强联合,共创双赢发展。行业主管部门在产业扶持发展资金中大力支持电商的发展,对一些重点电商、信誉度高的电商给予重点扶持,做大做强,以点带面,充分发挥大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和示范作用。
(三)拓展服务广度深度,营造优质的营商环境。在不同地区同质产品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坐等上门客的传统销售模式已不再适应新的电商发展。着力打造地域品牌集群发展模式,创建注册以巴中市为区域的公众品牌,对外加大宣传投入,结合现代融媒体,采取多种宣传方式,扩大巴中知名度,亮出巴中特色。对内制定统一的技术、质量标准,明确使用规范。通过短时间的努力,打造一批诸如新疆阿克苏冰糖心苹果、库尔勒香梨、苍溪雪梨响当当的属于巴中自己的地域品牌。合理规划、加快建设园区配套设施,急企业之所急,需企业之所需,加强仓储、包装等场地设施的建设,使之与电商发展相配套。合理部署物流企业服务站点,推进冷链物流快速发展。尽快规范检测机构面向有需求的电商企业开放,规范检测申报程序,公开检测收费标准。实施一企一策,引导电商企业不断向高品质、高附加值、创意性产品方向提档升级。
(四)摸清家底应统尽统,真实反映全市电商发展。各行业主管部门,依据平台大数据,对全市电商企业进行一次全面的摸排,了解全市电商发展的实际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实行“管行业就要管统计、管统计就要管统计数据质量”工作责任,指导符合标准的企业应入尽入统计联网直报企业库,对即将达标的企业制定好培育计划,督导在库企业实事求是报数。统计部门要加大对行业的统计业务指导,加大对企业的统计业务知识培训,以真实的统计数据,客观反应巴中电子商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