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十四五”规划远景目标,认真落实省委“稳农业”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持不懈狠抓粮油和生猪生产,扎实推进农业项目建设,农业园区建设提质增效,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前三季度,农业生产形势较好,农村经济保持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
一、全市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总体情况
前三季度,全市生猪产能继续恢复,存、出栏环比同比都有所回升,家禽等替代品种相应减少,大春粮食生产丰收,主要经济作物生产向好,林业、渔业、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持续增长的影响下,全市农业农村经济运行保持了总体平稳。全市前三季度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36.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同比增长6.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9.8亿元,同比增长6.9%;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增加值7.0亿元,同比增长6.9%。
(一)大春食粮生产稳中有升
今年夏季雨水较少,全市的农田排灌系统给农业种植带来便利,为大春作物生长提供了有利的生长条件,加之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不断加大,实现全市大春粮食种植丰收在望。据国调队预计,今年全市大春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35.4亩,同比增长1.0%,其中水稻种植面积179.9万亩,同比增长0.4%;玉米种植面积91.3万亩,同比增长1.2%;豆类种植面积32.5万亩,同比增长5.1%;薯类种植面积31.3万亩,同比增长1.8%。大春粮食产量154.8万吨,同比增长1.4%,其中水稻产量100.9万吨,同比增长1.0%;玉米产量39万吨,同比增长1.6%;豆类产量5.2万吨,同比增长7.3%;薯类产量9.6万吨,同比增长2.2%。
(二)大春生产稳定,特色经济作物发展向好
全市以发展特色效益经济作物为中心,大力发展油、菜、果、药、烟的五大产业,以市场销售为重点,促进经济效益为目的,狠抓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的“三农”力量。全市大春经济作物总播面92.4万亩,同比增长2.16%。其中:大春油料播面21.7万亩,同比增长5.7%,产量4.5万吨,同比增长7.0%;蔬菜及食用菌播面56.2万亩,同比增长0.9%,产量146.4万吨,同比增长1.4%;中草药材播面7.3万亩,同比增长5.1%,产量1.8万吨,同比增长6.4%;园林水果产量12.7万吨,同比增长1.2%。
近年来,全市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特色效益经济作物,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1.蔬菜及食用菌特色种植规模大、植品种多。全市各县区全面采取“土地流转、政策引导、技术承包、大户经营、政府促销”等措施大力发展特色蔬菜种植。主要以莴苣、萝卜、白菜、芹菜、黄瓜、茄子、辣椒、番茄、苦瓜等大宗蔬菜以及大蒜、钢葱、鱼腥草等蔬菜种植;据市农业农村局提供,全市蔬菜生产中的2/3以上销往我国东北、西北、华北地区等地区,部分鲜菜和蔬菜加工产品还远销我国香港、澳门地区及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其中,德阳东升农场绿色蔬菜有限公司成为首批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广汉市、什邡市和旌阳区被认定为全国蔬菜重点生产县。
2.中药材发展前景良好。随着环保绿色观念日益增强,中药治病治本推动了中药材产业商机,走向市场,中药材价格攀升,农民收益提高,近几年来,丹参、白芍、川芎、黄连、车前草种类不断增多,中药材种植已成为德阳的新亮点。调查显示:全市大春种植中草药材7.3万亩,同比增长5.0%;药材产量1.8万吨,同比增长6.4%。其中,中江县被评为“川药”的道地产区之一,被2020年评为四川省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
3.特色瓜果种植快速发展。近年来,德阳大力发展特色水果种植,以“一乡一产业”、“一村一品”、“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措施,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如:罗江6万亩晚熟柑橘、2万亩贵妃枣、3万亩优质梨,广汉3万亩松林桃,绵竹3.5万亩红心猕猴桃”,中江3.5万亩西柚,还有草莓、西瓜、蓝莓等特色种植,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目前,绵竹市依托“科研单位+企业+基地+农户”模式狠抓猕猴桃产业创新创优。如:四川华胜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同澳大利亚签订猕猴桃品种种植授权,新品种首次走出国门。2021年4月,被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据初步统计:全市大春瓜果类产量8.2万吨,同比增产0.5%,水果类产量12.7万吨,同比增长1.2%。
二、畜禽生产总体稳定,生猪产能全面恢复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召开会议,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推动,采取各种增产能的措施以下,全市生猪产能已恢复到常年水平,畜禽生产稳定向好。
据统计,前三季度全市生猪出栏186.1万头,同比增长30.8%;肉牛出栏5.1万头,同比下降0.3%;肉羊出栏13.4万头,同比增长0.4%,全市家禽出栏4485万头,同比下降5.1%。三季度末生猪存栏169.6万头,同比增长17.3%;能繁母猪存栏15.5万头,同比增长16%;牛存栏13万头,同比下降5.39%;羊存栏22.1万头,同比增长0.1%。
(一)加强政策落实调度
市、县两级成立专项工作组加强中、省扶持生猪养殖政策、资金落实调度,对进度滞后的进行指导督促。
(二)加强宣传与技术指导
市、县两级成立了生猪养殖技术指导小组,到场、入户3200余次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工作,及时解决养殖场修建、仔猪补栏、生猪饲养管理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调查了解因价格持续下降,养殖场(户)亏损情况,讲解中、省、市、县生猪扶持政策,分析全国、全省、全市生猪生产形势,后期猪价格走势,鼓励养殖场(户)要持续长期抓好生猪生产,当前要抓住当前仔猪价格波谷的有利时机及时补栏。
(三)加强非洲猪瘟防控
一是建立健全非洲猪瘟防控“3+1”网格化监管体系,市县乡设立网格化管理员3169名;成立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专班、“市包县”防疫工作指导组,每月至少开展1次防疫检查指导工作。二是对养殖场、定点屠宰场开展非洲猪瘟排查和入场采样检测,及时发现处置疫情隐患;三是开展春季“大消毒、大宣传、大培训”和打击非洲猪瘟假疫苗专项行动,对养殖、屠宰等重点环节开展清洗消毒灭源工作,净化养殖环境,确保生物安全;四是持续强化调运监管,严格动物产地和屠宰检疫,积极开展生猪运输车辆、贩运户备案工作,联合交通、公安部门建立违规调运生猪行为联查联处机制。五是积极推进非洲猪瘟无疫小区申报创建工作,构筑非洲猪瘟防控新格局。
(四)推进产能提升
全市新(改、扩)建生猪养殖场375个,其中设计年出栏超过5000头以上的79家设计年超过1万头以上的大型生猪养殖场36家,全市生猪产能超过300万头,已基本恢复到非洲猪瘟疫情之前。探索生猪活体储备,在旌阳区开展生猪成本保险,按照育肥猪350元/头收取保费,生猪死亡后按照2800元/头的标准给予赔付,基本实现了育肥猪养殖成本兜底,有效恢复了农户的养殖信心。
三、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但增速进一步放缓
德阳市全面落实农民增收书记、县长负责制,按照“提升工资性收入、稳定家庭经营性收入、拓展财产性收入、落实转移性收入”的基本工作思路,切实把农民增收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加。但同时,由于受国际、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因素影响,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较上年进一步放缓。前3季度,德阳全市农村居民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25160元,居全省第二位,同比增加2429元,增长10.7%,速度排位居全省第四位,增速比全国高0.3个百分点,比全省高0.2个百分点。按常住地分:农村常住居民16052元,同比增加1662元,同比增长11.5%。
四、农业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农业园区提档升级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项目建设推进有序,全市争取中省项目资金成效明显,围绕乡村振兴、农业园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等工作,目前已争取中省农业项目资金14.85亿元。
(一)规划引领,科学布局
编制了《德阳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总体规划》,明确了以“特色小镇+农业园区”发展模式,以“双圈层”产业大环线为依托,推动全产业链发展,不断强链补链、聚链成圈,初步形成国省市县“四级”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格局。确立构建“2531”农业产业体系,全市构建粮油、生猪2大主导产业,蔬菜、水果、食用菌、中药材、蚕桑5大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罗江区、广汉市、中江县的3个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广汉市北新天府为中心的区域性农产品交易大市场的“2531”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二)园区建设稳步推进
德阳市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自今年以来,全面启动项目建设稳步推进,目前全市建成县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33个(国家级园区1个、省四星级园区1个、省三星级园区2个),力争把中江中药材产业园区晋升为省五星级园区,绵竹猕猴桃产业园区、旌阳旌北粮油产业园区晋升为省四星级园区,罗江枣子园区、什邡蔬菜园区创建为省三星级园区。以现代农业园区为重点,加快“能排能灌、宜机作业、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目前全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268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72%,要确保全年新建高标准农田15.5万亩,守住全市365.79万亩耕地红线。在今年一季度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调度中,我市工作进度居全省第一。在中江、罗江等丘陵地区开展宜机化改造试点,全市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3.5%,居全省前列。
(三)加强园区新型经营主体培育
出台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全省率先整市推进职业农民制度试点,探索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认定管理、生产扶持和社会保障于一体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全市已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95家、家庭农场9078家、农民合作社3796家、高素质农民1.4万人。
五、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疫情防控难,生猪价格持续低位,生猪养殖压力大
近年来,生猪和家禽动物疫病交替出现,疫情不断。特别是非洲猪瘟疫情影响,给生猪养殖行业造成了重创,给养殖户造成较大压力。虽然目前生猪已经恢复到常年水平,但要控制好无一疫情事件发生,养殖户责任重大。随着生猪产能持续恢复,出栏量明显增长,三季度生猪价格大幅下跌,仔猪价格高位回落,养殖亏损加重。
(二)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不突出,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
德阳农业品类多,单产水平高,但总体表现为“小而全”,特色农业产品数量不多,现有的特色农产品规模过小,产量不高,没有形成优势主导产业,产业带动作用不强。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发展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与发达地区比还有较大差距,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对农业产品进行精深加工的龙头企业较少,农业生产加工产业链短。
六、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创造条件,提振信心,保障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德阳是生猪生产大市,猪肉是肉品消费的当家品种,当前在做好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创造生产条件,提振养殖信心。一是持续开展疫情监测和防控,规避生产风险,有效保护好现有种猪场和规模养殖场,支持鼓励现有养殖企业构建标准化生产体系;二是从土地、金融、保险、财政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加大力度解决养殖户融资困难的问题,主动帮助养殖户解决困难,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支持温氏、德康、正邦等省内龙头企业到德阳布局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把处置当前面临的危机转化成生猪产业化提档升级的契机;三是及时发布供需平衡状况,指导养殖户理性生产,加强对市场价格变化行情的监测,规避市场风险;四是抓饲养管理,加强技术引导,落实环保节本增效措施,鼓励养殖户稳定养殖生产,继续带动全市畜牧业发展。
(二)找准优势产业,做好示范引领,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地理区位优势,找准适合本地实际的优势主导产业并加以大力推广和扶持,努力将其做大做强,充分发挥产业的示范引领作用。一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推进粮油、生猪2大主导产业和蔬菜、水果、食用菌、中药材、蚕桑5大优势特色产业链融合发展;二是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速度,提高农业科技装备水平,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原料本地化率,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提升农业产业发展质量;三是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引进和培育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农业品牌培育、创建和宣传推广,进一步加快土地流转,鼓励适度规模农业经营。努力打造一批在全省全国知名的农业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提高德阳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积极采取措施,抑制菜价过度上涨
全省部分地区受连续降雨等天气影响、种植成本上涨等因素推动了蔬菜价格大幅上扬,对居民消费造成严重的影响,应采取加大扶持力度、发挥批发市场作用引进调入货源等一系列措施,以确保蔬菜市场供应,让市民“菜篮子”丰富,确保蔬菜价格不暴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