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表现出当今的儿童成长空间发展十分广阔。在新中国成长的少年儿童已经度过了53个自己的节日——“六一”儿童节。当他们长大以后走上祖国建设的各个岗位,都不会忘记“六一”儿童节带给他们的欢乐,都不会忘记他们戴着红领巾度过的少年时代。戴上红领巾,他们曾经感受到毛泽东思想的阳光雨露;戴上红领巾,他们感受到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社会主义中国展现出的蓬勃生机和活力。作为祖国的未来,他们将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茁壮成长为建设者、栋梁材。儿童是祖国和民族永远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
当前四川1860万儿童的成长空间状况究竟如何?本文将以“一切为了孩子”——四川儿童的空间状况、“为了一切孩子”——四川儿童的成长空间、“为了孩子的一切”——四川儿童的空间支撑为主线,全面描述四川儿童的成长空间状况。
一、四川儿童的空间状况
“一切为了孩子”——就得研究评估儿童的空间状况。
据2000年11月1日0时的四川省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四川共有0—14岁的儿童1860.0万人,占普查登记人口的22.6%(文中的儿童标准为0—14岁,下同;目前儿童的国际标准为0—17岁,按此标准,2000年四川0—17岁的儿童为2161.5万人,占普查登记人口的26.2%),低于全国同期22.9%的平均水平;四川儿童人数居全国第4位,占全国儿童总数的6.54%。儿童性别比为112.18(女性为100),低于全国儿童性别比(113.56),但高于四川登记总人口性别比(106.97)。拥有0-14岁儿童的家庭户1626.8万户,平均每个0-14岁儿童家庭户拥有儿童1.14个,较全国平均每个0-14岁儿童家庭户拥有儿童1.20个少0.6个。
(一)儿童发展趋势特点鲜明
从历次人口普查资料观察,四川0—14岁儿童发展趋势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儿童数量呈“∧型”(峰型)发展。0—14岁儿童人数由1953年的1747万人逐步上升到1982年2495万人,之后又日趋回落至2000的1860万人;二是儿童性别比呈现“∨型”(凹型)发展。0—14岁儿童性别比由1953年的111.88逐步下降到1982年105.64,之后又渐渐回升至2000的112.18;三是儿童比重呈“\型”(坡型)发展。0—14岁儿童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64年38.9%(略高于1953年的37.1%)快速下降到2000年的22.6%。
(二)儿童区域分布相对集中
2000年,四川儿童人数最多的是成都市,其次是南充市;儿童人数最少的是攀枝花市。儿童人数在100万人以上的地区有成都、南充、达州、凉山、宜宾、广安、资阳和绵阳8个市州,其儿童总数占全省普查登记儿童总数的56.8%。人口总数大的地区,儿童人数也较多。
(三)儿童性别比参差不齐
2000年,儿童性别比最高的地区是南充市(120.25),其次是巴中市(119.87);最低的是阿坝州(104.33)。儿童性别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地区有成都、攀枝花、乐山、眉山、雅安、阿坝和甘孜州7个市州。可以看出,多数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儿童性别比较低,经济落后的多数地区儿童性别比较高。
(四)儿童城乡差异较大
由于城市人口在经济实力、文化水平、法律意识等方面优于农村人口,反映在儿童的差距也尤为明显。但与全国比较,全国儿童的城市与农村的分布结构明显优于四川。2000年四川城市0—14岁儿童人数占城市人口的比重为17.6%(低于全国0.8个百分点),大大低于全省22.6%和农村24.4%的比重;城市儿童性别比为107.93,低于全省112.18和农村113.35的水平;农村儿童数量占据绝对优势,占登记总人口的17.8%(高出全国1.7个百分点),城市仅占4.8%(低于全国2个百分点)。
四川城市与农村儿童情况表
2000年第五次 全国普查资料 |
城市、农村0-14岁儿童占 登记总人口的比重(%) |
城市、农村0-14岁儿童占城市、农村人口的比重(%) |
儿童性别比 |
|||
四川 |
全国 |
四川 |
全国 |
四川 |
全国 |
|
合 计 |
22.6 |
22.9 |
---- |
---- |
112.18 |
113.56 |
城 市 |
4.8 |
6.8 |
17.6 |
18.4 |
107.93 |
112.73 |
农 村 |
17.8 |
16.1 |
24.4 |
25.5 |
113.35 |
113.91 |
(五)儿童生命周期特点突出
2000年,四川0—14岁儿童中,各年龄段儿童所占比重随着年龄的增加,比重快速提升,所占比重由0岁的4.6%快速提升到10-14岁的40.5%。而各年龄段儿童性别比则呈现相反方向运行,由0岁的116.10下降到10—14岁的110.21。可见,各年龄段的儿童状况十分符合男女生命周期的这一特点。值得注意的是0岁的婴儿性别比高达116.1,超出了国际标准(103—109)正常范围。
四川儿童各年龄段分布情况表
2000年第五次 全国普查资料 |
各年龄段儿童占儿童总数的比重(%) |
儿童性别比 |
||
四川 |
全国 |
四川 |
全国 |
|
合 计 |
100.0 |
100.0 |
112.18 |
113.56 |
0 岁 |
4.6 |
4.8 |
116.10 |
117.79 |
1——4岁 |
21.6 |
19.4 |
115.08 |
120.77 |
5——9岁 |
33.3 |
31.7 |
112.20 |
115.42 |
10—14岁 |
40.5 |
44.1 |
110.21 |
108.81 |
(六)儿童未来趋势波浪减少
儿童预测采用内森·凯菲茨模型(Nathan·Keyfitz’s Model),即人口矩阵预测方程式,利用现代数理统计技术对四川省2001年至2050年的儿童状况进行预测。
1、儿童总体趋势减少、负担系数有所上扬
根据预测,四川未来儿童人数呈波浪减少趋势,儿童占总人口的比重也呈递减趋势;儿童性别比呈递减趋势,儿童负担系数呈波浪上升趋势。
四川省0—14岁儿童人口数预测情况表(中方案) 单位:万人、%
年份 |
合计 |
男性人口 |
女性人口 |
性别比 |
儿童占总人口比重 |
儿童负担系数 |
2010 |
1336.75 |
715.75 |
620.99 |
115.26 |
15.13 |
20.15 |
2020 |
1400.45 |
746.65 |
653.81 |
114.20 |
15.66 |
22.38 |
2030 |
1151.37 |
610.31 |
541.05 |
112.80 |
13.36 |
19.51 |
2040 |
1093.64 |
576.36 |
517.28 |
111.42 |
13.42 |
22.51 |
2050 |
1046.15 |
548.19 |
497.96 |
110.09 |
14.05 |
23.58 |
2、儿童构成有所变化、教育面临结构调整
学龄组人口发生变化。在整个预测期各学龄组的人数是波浪减少的趋势。就中位方案看:2001—2050年学龄前儿童平均每年减少约3万人,但在2010—2204及2030—2040年间有波动上升。达到入学龄的人数由2001年的119.85万人减少到2050年的70.36万人,平均每年减少约0.1万人,但在2010—2020年及2030—2040年间呈波动上升,人数有所增加。小学年龄组人数2001—2050年平均每年减少约5.78万人,其中在2010—2020年及2040—2050年间人数有波动。初中年龄组人数2001—2050年平均每年减少约4.6万人,其间也有增减波动,2030年比2020年增加,2050年比2040年增加。高中年龄组人数2001年—2050年平均每年减少约2.1万人,其间人数波动的时间与初中组相同。
四川未来学龄组人口预测 单位:万人
预测方案 |
年份 |
4-6岁 |
7岁 |
8-12岁(小学组) |
13-15岁(初中组) |
16-18岁(高中组) |
|||||
人数 |
增加数 |
人数 |
增加数 |
人数 |
增加数 |
人数 |
增加数 |
人数 |
增加数 |
||
中 |
2001 |
351.39 |
— |
119.85 |
— |
663.92 |
— |
458.84 |
— |
328.47 |
— |
2010 |
239.23 |
-112.15 |
78.65 |
-41.19 |
421.89 |
-242.03 |
349.01 |
-109.84 |
365.03 |
36.55 |
|
2020 |
291.00 |
51.76 |
99.19 |
20.54 |
486.31 |
64.42 |
245.84 |
-103.17 |
234.85 |
-130.17 |
|
2030 |
198.47 |
-92.52 |
71.59 |
-27.60 |
407.79 |
-78.51 |
261.03 |
15.19 |
252.06 |
17.21 |
|
2040 |
230.01 |
31.54 |
74.57 |
2.98 |
347.81 |
-59.98 |
200.31 |
-60.72 |
215.99 |
-36.07 |
|
2050 |
199.62 |
-30.39 |
70.36 |
-4.21 |
374.79 |
26.97 |
230.35 |
30.05 |
222.19 |
6.19 |
初级教育面临结构调整。从中方案分析,2001—2010年学龄前人数是逐年减少,2010年后有所增加,其在儿童人数中的比重不超过21%,入学适龄组的人数在2001—2010年前也是小幅减少的,2010年后小幅增加,其在整个学龄期间人数的比重较小;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人数也存在先抑后小幅增加的态势,其人数占了全部学龄组人数的34%;初中年龄组占全部学龄人口的比重次之,在23%—29%之间,该学龄段的人数在这20年间是减少趋势;高中年龄组人数在前10年是增加,后10年小幅减少。
四川未来20年学龄组人口构成 单位:万人、%
预测方案 |
年份 |
4-6岁 |
7岁 |
8-12岁 |
13-15岁 |
16-18岁 |
|||||
人数 |
占0-14岁比重 |
人数 |
占7-18岁比重 |
人数 |
占7-18岁比重 |
人数 |
占7-18岁比重 |
人数 |
占7-18岁比重 |
||
中 |
2001 |
351.39 |
19.65 |
119.85 |
7.63 |
663.92 |
42.26 |
458.84 |
29.21 |
328.47 |
20.91 |
2010 |
239.23 |
17.90 |
78.65 |
6.48 |
421.89 |
34.74 |
349.01 |
28.73 |
365.03 |
30.05 |
|
2020 |
291.00 |
20.78 |
99.19 |
9.30 |
486.31 |
45.61 |
245.84 |
23.06 |
234.85 |
22.03 |
综合起来分析的结论是,21世纪前10年除了高中阶段的学生人数呈增长趋势外,其它各级教育面临将人数规模减少,后10年除高中和初中阶段的人数外,其它各级教育面临的是人数小幅增加。针对这一特点,要注意调整各个时期的办学规模,妥善安排好师资队伍,集中财力和人力办精品学校、特色学校。由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人数仍然是整个初级教育的重头,所以开展全民普及义务教育,还会是四川省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主要内容之一。
二、四川儿童的成长空间
“为了一切孩子”——就得深入剖析儿童的成长空间。
随着四川社会、经济和科技的持续健康发展,保护四川儿童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和2001年9月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布《四川省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的顺利实施,四川儿童的成长空间领域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儿童成长的空间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一)儿童成长空间目标明确但任务艰巨
《四川省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明确规定了四川儿童成长的社会、教育、卫生、法律等空间发展的具体目标、任务及有关策略措施,但到2010年完成四川儿童成长空间的这些目标任务依然十分艰巨,还需不懈努力。从最新反映儿童发展各主要目标的监测统计数据以及相关评估分析看:在19项具体目标中,可望达标的有10 项,达标困难的有9 项(见下表)。判断的依据是:从近年对各项监测目标的动态监测情况观察,具体目标中主要支持性目标达到、接近2005年目标,或者发展趋势好且较为稳定的视为可望达标;凡是主要支持性目标达标困难的,认为其具体目标达标困难。
四川儿童监测目标进度评估表
序号 |
目标内容 |
监测评估结果 |
||
2000年 |
2001年 |
2002年 |
||
01 |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
◇ |
◇ |
◇ |
02 |
降低儿童死亡率 |
● |
◇ |
◇ |
03 |
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
● |
● |
● |
04 |
提高儿童健康水平 |
● |
◇ |
◇ |
05 |
重视学前教育 |
● |
● |
● |
06 |
巩固九年义务教育 |
◇ |
◇ |
◇ |
07 |
大力发展高中教育 |
● |
● |
● |
08 |
努力发展特殊教育 |
● |
● |
● |
09 |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
◇ |
◇ |
◇ |
10 |
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
◇ |
◇ |
◇ |
11 |
不断提高教师素质 |
● |
● |
● |
12 |
改善儿童生存的自然环境 |
● |
● |
● |
13 |
优化儿童发展的社会环境 |
◇ |
◇ |
◇ |
14 |
保护处于困境中的儿童 |
● |
● |
● |
15 |
依法保障儿童合法权益 |
◇ |
◇ |
◇ |
16 |
依法打击侵害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 |
● |
● |
● |
17 |
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 |
● |
● |
● |
18 |
在诉讼中依法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
◇ |
◇ |
◇ |
19 |
建立法律援助机构,为儿童提供法律援助 |
◇ |
◇ |
◇ |
(◇ 可望实现目标;● 达标困难)
(二)儿童成长的社会空间广阔
胡锦涛同志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第四次全国少代会上的祝词中指出:“少先队事业的蓬勃发展,是党的事业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源泉;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国家和民族永远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围绕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努力提高少年儿童的综合素质,引导和教育他们为长大以后在推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做好全面准备;围绕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用优秀的文化陶冶少年儿童,引导和教育他们为长大以后在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发挥积极作用做好全面准备;围绕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努力服务于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引导和教育他们为长大以后报效祖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好全面准备。
(三)儿童成长的经济与环境空间得到优化
儿童由于在经济上的不独立性,使其对环境具有更大的依赖性,儿童成长的经济空间、环境空间状况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健康成长。近年来,四川的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尤其是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质量的飞跃,加之儿童成长的自然环境空间的优化,为四川儿童成长以及民族地区的儿童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空间和环境空间支撑。四川儿童成长的经济空间、环境空间表现为:
1、儿童成长的经济空间质量提高
一是综合经济实力继续增强。2002年,四川国民经济增长加快,运行质量提高,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875.1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增长速度比上年加快1.4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
二是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加,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2年,人均消费性支出5413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6.5%;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 2108 元,比上年增收121元,增长6.1%;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592元,增长6.3%;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53.9%;2002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666亿元,同比增长17.4%。
三是民族经济快速发展、结构发生质的飞跃。2002年,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全年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和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64.7亿元,增长11.1%,高于全省经济增长速度。民族地区经济在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2.1:33.0:34.9,首次实现了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均高于第一产业比重,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飞跃。
2、儿童成长的环境空间得到优化
儿童成长的自然环境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儿童的身体健康。近年来,四川森林覆盖率不断攀升,1997年四川省林业厅公布的森林覆盖率24.2%(森林覆盖率每5年公布一次),最近已达到26.6%。随着四川实施的长江上游生态重建科技行动计划和退耕还林工程的深入开展,四川森林覆盖率在2010年前达到《四川儿童发展纲要》规划的30%的目标是可望实现的。四川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已由2001年的19.6%上升到2002年的22.4%,提高2.8个百分点。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提前达标,2002年,四川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43.7%,提前实现2005年40%的目标。二氧化硫逐年下降,全省二氧化硫逐年日均值超标的地级市由10个减少到2个,二氧化氮已经达标。地表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历年未达标的地级市是分布于沱江流域的德阳、资阳、内江和自贡,岷江流域的成都、眉山,以及嘉陵江流域的巴中,未达标的地区地表水质量也有改观。
(四)儿童成长的教育空间水平上升
儿童成长的教育空间是提高四川儿童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空间平台。近年来,直接服务于儿童教育的小学、普通中学以及高中的教育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儿童成长的教育空间水平也不断提高,儿童受教育程度继续上升。
1、儿童成长的早期教育起伏不稳
2002年,四川拥有幼儿园7935所,在校生人数达16万人。全省3-6岁儿童入园率为46.8%,其中城市为75.0%;农村儿童学前一年受教育率为55.0%。从近年的数据看,两项指标起伏不稳,与《四川儿童发展纲要》的目标尚有差距。
2、儿童成长的“普九”教育进展迅速
四川已有138个县(市、区)完成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任务,“普九”人口覆盖率94.5%;170个县(市、区)通过了扫盲评估验收,扫盲人口覆盖率98.6%。2002年全省小学2.6万所,招生132.0万人,在校小学生778.5万人,减少16.4万人;普通中学5093所,招生171.7万人,在校学生456.8万人;
一是儿童入学率提高;辍学率控制在目标范围之内。2002年,四川小学适龄儿童净入学率为99.3%,初中毛入学率为102.3%(已提前实现2010年目标)较上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是初中毛入学率提高幅度较大,提高了仅8个百分点;小学学生辍学率、初中学生辍学率分别控制在2005年目标——0.8%和2.5%的范围之内。
四川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指标(单位:%)
指标名称 |
2000年 |
2001年 |
2002年 |
2005年目标 |
小学适龄儿童净入学率 |
99.1 |
99.1 |
99.3 |
99.5 |
小学学生辍学率 |
0.9 |
0.4 |
0.6 |
≤0.8 |
初中毛入学率 |
95.7 |
94.5 |
102.3 |
≥90 |
初中学生辍学率 |
0.9 |
0.4 |
0.6 |
≤2.5 |
二是民族地区学龄儿童入学率显著提高。四川甘孜州石渠县蒙沙乡中心校的老师们近来又喜又愁。喜的是,秋季开学时将有更多的各族孩子到学校读书;愁的是:新教室建好前,由于教室不够用,学校不得不继续找乡政府借房上课。随着教学质量、办学条件的逐步改善和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藏、羌、彝、汉等各族群众把孩子送到当地学校读书,部分失学儿童也在各方的帮助下重返校园。2002年,四川甘孜、阿坝、凉山等民族地区的中小学生新增了2.2万人。而这些变化缘于从去年开始实施的“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
按照这一计划,从去年到2010年,四川将向民族地区投入30亿元,用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文盲,改变民族教育长期滞后的状况,加速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据四川省教育厅统计,2002年,全省共筹集了2.7亿元,用于该计划的实施。其中,投入近2.3亿元对215所乡中心完小、32所初中和23处危房进行改扩建;投入1056万元用于中小学仪器和远程教育设备的购置建设。此外,还确定了成都、绵阳、德阳等10个市地采取市对州、县对县、校对校的方式对口支援民族地区50个县的中小学校。内地学校在提供物质帮助的基础上,还派出930多名优秀教师到民族地区学校任教并参与教学管理,为民族地区引入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思想。与此同时,3000多人次的民族地区教师也以多种形式接受了内地学校的培训。
“行动计划”的实施使民族地区部分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水平得以明显改善,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家长送孩子入学的热情。该计划实施一年后,四川民族地区学龄儿童入学率显著提高,其中一些县的学龄儿童入学率猛增了21%。
据了解,四川省2003年将继续向民族地区投入3亿元发展教育事业。教育管理部门预计,今秋开学时该民族地区又将新增2万余名各族中小学生。
3、儿童成长的高中教育差距依存
高中阶段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全省中等职业教育(职高、普通中专)学校441所(不含技工校),招生17.6万人,在校学生38.9万人,占高中阶段在校学生总数的30.0%。其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134所,在校学生18.7万人。全省高中毛入学率提高缓慢,2002年,高中毛入学率仅为34.3%,距《四川儿童发展纲要》规划的2005年64%的目标相距甚远。高中生辍学率控制在目标(5%)范围内,2002年为2.6%,比2001年下降0.4个百分点。
4、儿童成长的特殊教育机会大增
2002年,四川建有盲聋哑弱智学校共68所,较2000年增加5所,在校生为1.3万人。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76.1%,比2000年和2001年分别提高了0.6和0.2个百分点。近年来由于实施“长江新里程计划”盲童入学项目和“扶残助学”计划等,广大残疾儿童受教育机会明显增加,但要实现——通过普九验收的地区要达到或接近当地健全儿童水平的目标,还比较困难。
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教育工作力度加大。内地学校和民族地区学校建立起对口支援关系有1512对。大专院校和重点中学与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建立起对口支援关系有33对。
5、儿童成长的家庭教育质量提高
家庭教育水平的高低也将对儿童的成长起到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四川逐步建立了多元化的家长学校办学体制,各类家长学校数量持续增加。2002年,全省有家长学校22814个,比2000年增加2330个;培训学员526.7万人次,比2000年增加28.2万人次。0—17岁儿童(国际标准)的家长接受科学的家教知识指导率达到76%,比2001年提高1个百分点。
在家庭教育质量提高的同时,净化家庭环境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影响家庭教育的问题。家庭环境不仅影响儿童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的质量,同时也直接影响儿童身心各方面的发展。目前我省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核心家庭增多,尽管家庭物质条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得到改善,但父母往往因为工作忙忽视与儿童的交流,特别是精神交流。值得注意的是离婚率近年呈稳中有升的趋势,2002年达2.4‰,单亲家庭的增加,必然对孩子的身心成长造成一定影响。
6、儿童成长的素质教育全面推行
整体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是教育改革的目标。从统计数据来看,截止2002年底,全省建立校风示范学校457所,已提前实现目标;中小学体育达标率2001和2002年连续两年保持在98%的水平,提前实现95%的目标。可以预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将会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
儿童成长的教育空间虽然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但值得注意的是:6—14岁未上过学的儿童占儿童总数的2.22%。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表明:四川6—14岁未上过学的儿童有41.29万人,占0—14岁儿童总数的2.22%,较全国(1.87%)高出0.35个百分点。其中农村6—14岁未上学儿童为36.88万人,占未6—14岁未上学儿童总数的89.3%,城市仅有4.41万人,占10.7%。
(五)儿童成长的卫生空间得到改善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医疗服务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进一步完善,为四川儿童健康成长提供了强力的卫生医疗空间。2002年,全省卫生机构28204个,床位18.7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4.5万人,其中,执业医师8.7万人,执业助理医师2.9万人,注册护士6.0万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214个,卫生技术人员0.9万人;妇幼保健机构200个,执业医师和助理执业医师共达0.4万人,注册护士0.3万人;乡镇卫生院6260个,执业医师和助理执业医师共达3.7万人,注册护士0.9万人。创建卫生城市、卫生县城工作卓有成效。全年新增省级卫生县城2个,新增省、市、县三级卫生村565个,其中,省级卫生村60个。妇幼保健得到加强,疾病防治水平提高。
1、出生人口素质增强
一是婚前医学检查率提高。婚前医学检查是保证新生婴儿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措施。四川婚前医学检查率伴随着人们经济收入增加、文化水平和意识提高而逐年上升。2002年四川婚前医学检查率为64.1%,较2000年的60.4%提高了3.7个百分点。婚前医学检查率增长最快的是城市,由2000年的73.3%提升83.4%,净增10.1个百分点,已提前8年达到2010年的《四川儿童发展纲要》规划目标;而农村微增3.3个百分点,不及全省平均水平,仅由2000年的51.6%提升54.9%,但已基本达到规划的2005年的中期目标。
四川婚前医学检查率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00年 |
2001年 |
2002年 |
2005年目标 |
2010年目标 |
婚前医学检查率 |
% |
60.4 |
61.9 |
64.1 |
≥60 |
≥65 |
城市 |
% |
73.3 |
75.4 |
83.4 |
≥75 |
≥80 |
农村 |
% |
51.6 |
53.6 |
54.9 |
≥55 |
≥60 |
二是出生缺陷发生率呈现下滑趋势。2002年四川出生缺陷发生率与2001年基本持平,较2000年下滑0.3个千分点。虽然四川出生缺陷发生率有所下滑但距离2005四川出生缺陷发生率9.2‰的目标相距2个千分点,任务依然艰巨。
2、儿童生命质量提高
四川儿童死亡率、发病率持续走低以及儿童健康状况的良好运行,体现了四川儿童的成长空间得到有效改善,儿童生命质量得到提高,这为四川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卫生保障。
一是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逐年下滑。2002年四川婴儿死亡率为41.4‰,较2000年的43.0‰下降了2.6千分点,距2005年的目标仅有2个千分点;5岁儿童死亡率由2000年的57.9‰逐年下降至2002年55.6‰,下降了2.3个千分点,距2005年53.7‰的目标仅有1.9个千分点。
就其死亡分析发现:婴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依次为:肺炎、出生窒息、腹泻和早产,与前两年比较,腹泻在婴儿死亡中所占比例逐年增加,2001年为第4位死因,2002年为第3位死因。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依次为:肺炎、出生窒息、腹泻和意外。
二是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逐年回落。2002年四川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已降至0.11‰,比2000年降低0.1个千分点,有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的县为37个,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高于1‰仅有5个县,较2000年少了4个,长期不懈地继续抓好降低新生儿破伤风工作,在《四川儿童发展纲要》期间有望实现“新生儿破伤风以县为单位低于1‰的目标。四川儿童健康水平状况表
三是四川儿童健康状况逐年趋好。从儿童监测目标看:2002年,儿童监测目标中计划免疫(四苗/全程)接种率为91.6%,已提前实现了《四川儿童发展纲要》规划的大于等于90%的目标;农村儿童保健管理率为66.2%,已提前达到大于等于65%的目标;5岁以下儿童的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低出生体重发生率、婴儿母乳喂养率、城市儿童保健管理率这四项指标分别朝着儿童健康的良好方向发展,实现目标可能性极大。孕产妇缺铁性贫血患病率、合格碘盐食用率稳中有降,实现目标急需努力。从儿童监测支持性目标看:2002年,6个月—6岁儿童维生素A缺乏症患病率、2—6岁儿童夜盲症患病率和母乳维生素A缺乏率分别较2000年下降3、0.2和1百分点。全省性病报告病例数逐年减少,2002年为47590例;15岁以下儿童结核病登记率2002年为3.52/10万,比2000年降低0.2个10万分点。
监测指标 |
单位 |
2000年 |
2002年 |
2005年/2010年目标 |
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 |
% |
14.9 |
14.2 |
≤13.1 |
低出生体重发生率 |
% |
5.72 |
5.53 |
≤5 |
婴儿母乳喂养率 |
% |
80.5 |
83.6 |
≥85 |
城市儿童保健管理率 |
% |
84.4 |
79.7 |
≥80 |
农村儿童保健管理率 |
% |
70.1 |
66.2 |
≥65 |
孕产妇缺铁性贫血患病率 |
% |
27.9 |
26.5 |
≤18.6 |
合格碘盐食用率 |
% |
76.7 |
74.0 |
≥95 |
计划免疫(四苗/全程)接种率 |
% |
91.9 |
91.6 |
≥90 |
6个月—6岁儿童维生素A缺乏症患病率 |
% |
7.4 |
4.4 |
未制订量化目标 |
2—6岁儿童夜盲症患病率 |
% |
1.2 |
1.0 |
未制订量化目标 |
母乳维生素A缺乏率 |
% |
21.0 |
20.0 |
未制订量化目标 |
(六)儿童成长的法律空间日趋完善
1、法律法规逐步健全
在我国,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儿童的健康成长,注意保护儿童的各种合法权益。1989年11月20日,第44届联合国大会在纪念《儿童权利宣言》发表30周年之际,通过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这是第一项国际法律文书,并以法律的形式将保障人权的范围扩大到社会上最脆弱的群体━━儿童。中国于1991年12月批准了《儿童权利公约》,并制定了《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新世纪初又制定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我省为保障儿童的基本权利,进一步贯彻实施《四川省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条例》、《四川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和《四川省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若干规定》、《四川省优生保健条例》、《四川省文化市场管理条例》、《四川省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四川省禁止使用童工规定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有利于儿童事业发展的法律法规。这为保证了我省儿童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力的法律空间。
2、法律保护力度增强
一是侵害儿童人身权利的刑事案件得到遏制。近年来由于加大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遏制了侵害妇女儿童的行为,2000—2002年,全省共破获拐卖妇女儿童案件3335件,解救被拐卖妇女儿童5351人。奸淫幼女案件在强奸案件中比率下降,2002年奸淫幼女案件为676起,较上年减少201件,占强奸案件总数的比例由2001年的64.8%下降到39.3%,下降了25.5个百分点。
二是少年法庭得到健全。在诉讼中依法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目前,在21个市(州)、180个县(市、区)中基层中级法院建立少年法庭172个,占85.6%,少年法庭依法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并且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不公开审理。
三是法律援助得到增强。为儿童提供法律援助机构进一步建立健全,2002年全省已建立妇女儿童法律援助机构8个,比2000年多了6个,援助的妇女儿童人数成倍增加,2002年得到妇女儿童法律援助机构援助的妇女儿童人数达到10059人,是2000年、2001年的4.1和2.2倍。
四是残疾儿童保护体系逐步完善。随着全省残疾儿童康复培训体系的逐步完善,残疾儿童康复培训机构逐年增加,2002年达105个,使更多残疾儿童得到康复训练服务,残疾儿童康复率逐年提高,2002年达0.64%。目前,全省已有5个市拥有具有养护、医疗康复、教育能力的儿童福利院。
在四川儿童成长的法律空间日趋完善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大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和禁止使用童工打击力度。2000——2002年全省18岁以下儿童犯罪率分别为16.2%、17.0%和20.3%,呈逐年上升趋势。其原因在于目前社会文化环境复杂多变,家庭教育存在“误区”,学校传统“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社会道德、法制观念教育等,加之未成年人生理心理不成熟,易受不良风气影响。企业使用童工现象屡禁不止,2000——2002年,被劳动监督部门查处的使用童工的案件数分别为104、75和207件。
三、四川儿童的空间支撑
“为了孩子的一切”——就得寻求建设儿童的空间支撑。
(一)增添儿童社会文化空间色彩
1、熏陶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
熏陶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应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的重要任务。四川儿童的素质教育应结合“中国少年雏鹰行动”、“手拉手”等活动,按照“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的要求,为四川儿童提供了新的强大动力,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四川儿童在亲身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以丰富多彩的体验教育活动为基本途径和载体,让四川儿童树立一个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了解一个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确立一个志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好全面准备。
2、用先进文化陶冶儿童
时代的需要通过弥漫在儿童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载体和文化氛围,传递给少年儿童。使独特的文化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要按照全国少工委提出要用先进的文化陶冶少年儿童,就要努力构建少先队文化,以此进一步加强少先队自身建设,从文化建设的角度整体提升少先队工作。倡导让四川儿童努力探求文化,营造和强化的是争做“小问号”、“小发现”、“小能手”的氛围,让儿童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倡导让四川儿童人人都创造的文化,营造和强化的是充满童趣和幻想的氛围,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机,以幻想为快乐,以创造为光荣;倡导的四川儿童人人追求美好的文化,营造和强化的是热爱美、欣赏美、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氛围,使儿童把美好的种子扎根在心中,具有高尚的情操和优雅的情趣。
3、丰富儿童成长的文化空间
尽量为儿童提供丰富多彩的健康向上的精神产品。近年来,四川儿童的文化空间得到了大力发展。一是儿童图书音像逐年增加,据省新闻出版局统计,出版少年儿童图书、期刊和音像制品都保持了逐年增加的态势。文化部门积极为妇女儿童创作演出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并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如“青少年网上读书”、“我爱地球、儿童与环保”画展等;进一步加大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查处违法案件3494起,收缴非法音像制品312.8万张,销毁电子游戏赌博机4640台,净化了校园周边环境。二是媒体舆论导向不断创新、活力增强。四川大众媒体和舆论把握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方向,在不断创新中增添活力,继续办好妇女儿童专业频道和有关儿童的栏目。四川电视台的《天府娃娃舰队》、《阳光地带》,四川有线台的《社会家庭女人》、《亮眼睛》,四川人民广播电台的《阳光少年》等品牌栏目不断探索创新,丰富节目内容,提高宣传报道质量。
(二)拓展儿童教育多元空间建设
1、巩固“两基”教育工作
进一步强化对两基工作的分类指导。已实现两基的地区,要严格控制流失率,以普及程度、师资队伍建设和改善办学条件为重点,切实抓好巩固提高工作。继续实施“希望工程”和“春蕾计划”等活动,减少辍学儿童。
2、拓展教育多元化体系
要更新观念,不断推进教育创新,推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特殊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紧结合,相互促进,加强各级各类教育沟通,以提高儿童自身的文化素质,依法保护儿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禁止性别歧视。
3、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一是集体教育中的个别教育。既不承认脱离集体的纯粹的“个性”,也不承认脱离个体的纯粹的“集体”。重视集体教育中的个别教育,特别是针对儿童的个别差异实施因材施教。个别教育的目的不仅在知识方面,而且也在性格方面,确定和发展个人的能力和志趣。对儿童的个别教育不能脱离社会需要而独立开展,个性的发展应该和教育目的的社会需求结合在一起。针对儿童的特点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培养个性优良品质的目的。二是劳动教育中的个别教育。它将对儿童道德面貌、意志品质、学习态度和对知识的兴趣具有很大的影响。个别教育成了教育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只有研究儿童,知道他为什么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才能找到对他施加影响的方法。只有依靠科学的理论基础,才能掌握儿童个别教育的艺术,才能提升儿童的全面素质,进而推进全面素质教育。
(三)加大儿童卫生疫情空间监控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保健意识
深入宣传贯彻《母婴保健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做好“三优”(优生、优育、优教)和妇女“五期”(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更年期)保健知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关心保护儿童,提高儿童的自我卫生保健意识。
2、完善监控体系、加大疫情控制
四川各级卫生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儿童计划免疫相关疫情的监控,重点加强对民族地区、经济落后地区的儿童计划免疫疫情的监控。要及时针对儿童死因,如:肺炎、出生窒息、腹泻、早产等疫情的控制。
3、建立保障体制、提高保健水平
民族地区、农村边远地区由于医疗条件和经济条件均较差和交通的不便限制而导致一些儿童病因无法得到及时就医,儿童死亡相对较多。因此,加强乡村医疗保健机构特别是农村三级卫生网络建设尤为迫切,切实开展“民族卫生扶贫工程”,农村卫生“三项建设”(建设乡镇卫生院、县级防疫站和妇幼保健院),力争达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权利。同时,要加大对乡村医疗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医疗水平,进而有效控制儿童死亡的发生。
(四)推进儿童法律保护空间实施
1、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儿童维权意识
一是采取有效措施按计划、分步聚、有重点地进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力争将在全省做到将有关维护儿童合法权益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纳入到各层次的“四五”普法规划之中,进行了认真部署,并将青少年学生作为“四五”普法的重点对象之一。二是为在全社会营造维护儿童合法权益的良好氛围,各级司法行政机关积极协调新闻、广播电视、文化艺术等媒体部门大造舆论声势,宣传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三是为增强宣传教育效果,各级司法行政机关通过与各级妇联、共青团、教育等部门共同举办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日、周、月,法制教育图片展览,法制讲座,开展评选青少年维权岗,妇女儿童法律知识竟赛,青少年法制有奖征文,法制文艺节目巡回演等活动,广泛深入地宣传了《劳动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母婴保健法》、《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四是为使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实现“四落实”,即:教学有大纲、学习有教材、授课有教师、课时有保障。
2、发挥法律援助职能,维护儿童合法权益
一是加大法律援助服务力度。法律援助制度是以为残疾人、儿童等提供法律援助为服务宗旨,要做到优先、优质、优惠地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服务,对符合条件儿童一律提供无偿法律服务。二是健全儿童法律援助机制。为儿童提供法律援助,必须要建立健全儿童法律援助机制,才能保证儿童得到全方位的法律援助。三是增进公民对儿童合法权益认识。儿童是社会的弱势群体,特别是那些经济贫困的儿童,他们的生活应该得到社会的关爱。
3、竭诚服务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把竭诚为儿童健康成长服务作为四川儿童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作到“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充分发挥《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法律法规,为维护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